郑开叶认真听着,不时插话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两人就这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讨论,争论依然存在,朱煜昌更倾向于利用规则灵活性打“擦边球”以提升效率,而郑开叶则更强调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前置,但此时的争论,不再是单纯的立场对抗,而是基于共同目标(推动项目且通过审查)下的技术性路径探讨,语气平和,目的明确。
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孙连城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尚方宝剑,任何程序上的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他们之间的“内耗”成本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合作,成了最符合双方利益的理性选择。
车程过半,关于产业基金的讨论暂告一段落,朱煜昌靠在椅背上,忽然问道:“对了,孙副主任那边,通知下周要过来开第一次现场协调会了吧?”
“嗯。”郑开叶点头,“办公室已经收到正式通知了,重点是听取一期设备采购和资金使用情况的汇报,并要求提供详细的审计底稿备查。”他的语气平静,但都明白这第一次正式交锋的重要性。
“来者不善啊。”朱煜昌哼笑一声,“审计底稿……他这是想从一开始就把规矩立起来,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咱们得准备充分了,不能让他抓到什么明显的把柄,尤其是之前争论比较激烈的那几个设备采购合同,流程上必须毫无瑕疵。”
“魏元已经在牵头梳理了,所有决策过程都有会议纪要和相关论证报告支撑。”郑开叶道,“至于技术路线的选择,有张院士团队的军令状和最新进展数据,也说得过去,关键是态度,要表现出我们完全遵循程序、欢迎监督的姿态。”
“姿态要做足,”朱煜昌表示同意,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但也不能让他觉得我们太好拿捏,该坚持的原则,比如技术自主权的底线,也得适时、巧妙地表达出来,这件事上,我觉得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
“当然一致。”郑开叶肯定地说,“这是核心利益,可以在个别非核心的、不影响全局的流程问题上,适当表现出灵活性和妥协意愿,但在大方向上,必须站稳。”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瞬间达成了共识,如何应对孙连城,已经成为他们之间一个新的、需要紧密协作的课题。
谈话间,机场已然在望。车辆驶入公务机楼区域。
下车,拿行李,两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洁而高效。
“一会儿飞机上,咱俩再把下周协调会的汇报材料对一下?”朱煜昌提议。
“可以,我让魏元把最新版发到我们邮箱。”郑开叶回应。
他们像两个即将奔赴前线的指挥官,迅速将状态调整到工作模式,昨晚的家常和酒酣耳热被妥善地收了起来,但某种无形的纽带似乎已经建立,让他们的协作显得更加自然和顺畅。
通过安检,进入贵宾候机室,离登机还有一点时间,两人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各自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处理邮件,并就协调会的关键点低声交换意见,气氛专注而专业。
偶尔有认出他们的人投来好奇或敬畏的目光,但都无法打扰到他们形成的那个小小的、高效的工作气场。
广播响起登机提示,两人合上电脑,起身走向登机口。
并排走在廊桥上,朱煜昌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明轩那小子,要是知道我今天跟你一起飞回去,估计又得兴奋半天。”
郑开叶愣了一下,随即失笑:“年轻人有崇拜的对象是好事,青大出来的孩子,底子都不错,老哥你好好培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