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548章 刘宋司空徐羡之:从寒门棋手到权力赌徒的传奇人生

第548章 刘宋司空徐羡之:从寒门棋手到权力赌徒的传奇人生(2 / 2)

这种评价站在儒家伦理的立场,强调君臣大义,将徐羡之的废立之举视为大逆不道。如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为人臣者,宁可忠贞而死,不可悖逆而生。

南朝的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徐羡之等人的行为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大臣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废立君主。这个口子一开,后世的权臣们就有样学样,导致南朝政局动荡不安。

场景二:现实主义的理解

但若跳出道德评判,从政治现实角度看,徐羡之的抉择有其无奈之处。面对昏庸的少帝,是恪守臣节听任国家衰败,还是采取非常手段保全社稷?这确实是个两难选择。

现代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提出,徐羡之等人的行为反映了寒门出身官员在门阀政治残余环境中的困境——他们既要以非常手段巩固权力,又缺乏足够的政治legitiacy(合法性)。

从实际效果看,徐羡之等人迎立的宋文帝刘义隆,开创了元嘉之治的盛世。如果从这个角度评价,他们的选择似乎又有了正当性。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悖论: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了正当的目的。

场景三:同时代人的看法

有趣的是,与徐羡之共同辅政的檀道济对他的评价颇为复杂:徐公谨慎,然过於畏葸。意思是徐羡之做事谨慎,但有时太过畏首畏尾。这个评价与我们印象中敢行废立的权臣形象似乎有些矛盾。

而宋文帝在清算徐羡之后,却又在某些场合承认他的才能。这种矛盾态度说明,即便是敌人,也不得不认可徐羡之的政治能力。

或许,真实的徐羡之远比史书记载的要复杂得多。在需要决断时,他能够狠下心来;但在日常政治中,他更倾向于守成持重。这种矛盾性,正是历史人物魅力的所在。

第六幕:现代启示录

第一课:忠诚度的边界

徐羡之的故事,对现代职场人也有深刻启示。他对刘宋王朝无疑是忠诚的,但这种忠诚的表达方式却引发了悲剧。

这提醒我们,在职场中,即便是出于好意的,也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就像现代企业中,管理层越过CEO直接进行组织调整,即便初衷是为了公司发展,也难免被秋后算账。

徐羡之的案例还告诉我们:在做重大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事情的对错,还要考虑程序的正当性。有时候,how(如何做)比what(做什么)更重要。

第二课:权力运用的智慧

徐羡之的最大失误,或许在于低估了政治象征的重要性。他以为只要迎立明君、安定社稷,废弑少帝的行为就能被历史原谅。但他忘记了,在权力游戏中,程序正义有时比结果更重要。

这启示我们,在任何组织中,变革的过程和方式与变革的初衷同样重要。如同现代企业管理,即便要淘汰不称职的高管,也要遵循既定的程序和规则。

另外,徐羡之在权力巅峰时期,没有及时培养接班人,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这在现代职场也是大忌——永远要给自己留好退路。

第三课: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

徐羡之的悲剧,还让我们看到历史评价的多维性。他既是治世能臣,也是弑君逆贼;既是社稷之依,又是权欲之徒。这种复杂性,正是历史最迷人之处。

在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应该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每个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也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这种理解,或许能让我们对历史多一份温情与敬意。

徐羡之的故事还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在巨大的权力面前,人性往往经不起考验。他从一个沉默寡言的寒门子弟,到位极人臣的权相,再到被迫自杀的囚徒,这个过程中人性的扭曲与坚持,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课:权力制约的永恒课题

徐羡之能够废立皇帝,说明当时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这个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企业管理中,如何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现代企业中的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监管制度,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徐羡之若是生活在今天,恐怕很难一个人决定CEO的任免。

第五课: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

徐羡之的崛起,也让我们思考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问题。在东晋门阀政治背景下,他能够突破重围实属不易。这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保持上升通道的畅通。

今天的教育公平、公务员考试制度等,其实都是在为寒门子弟提供机会。徐羡之若是生在当代,或许能通过更加规范的途径实现人生价值。

第六课:忠诚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徐羡之面临的忠诚困境,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比如企业员工在面对不称职的领导时,是盲目服从还是勇于提出异议?这其中的分寸把握,需要智慧。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建设性反对,既要求员工忠诚,也鼓励提出不同意见。这种文化,或许能避免徐羡之式的极端选择。

尾声:历史的棋局

回顾徐羡之的一生,就像观看一场精彩的历史棋局。他从寒门学子起步,凭借眼光和能力跻身权力核心,最终却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位刘宋政坛的顶级玩家,其经历让人唏嘘不已:他足够聪明,却不够智慧;足够果断,却不够远见;足够忠诚,却不懂何为真正的忠诚。

在新林浦结束生命的那一刻,徐羡之是否明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所有的权势、地位、财富,最终都化作了史书上几行冰冷的文字。

而他对后人的警示,依然穿越时空回荡在我们耳边: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道德与功利的抉择,永远是摆在权力者面前的终极考题。

如今,郯城的石榴花依旧年年盛开,建康的秦淮河依然奔流不息,只是那些曾经翻云覆雨的历史人物,早已化作尘烟。唯有他们留下的教训,依然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引以为戒。

毕竟,读史不是为了评判古人,而是为了照亮今人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徐羡之这块此路不通的警示牌,依然立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个后来的行人。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寒门举鼎入云霄,台阁星移换锦貂。

华苑帝嬉商贾沸,边城骨冷铁衣凋。

废君终蹈君王镬,谋国翻成国史嘲。

新浦残灰埋断戟,暮鸦带雨过南朝。

又:南朝宋司空徐羡之,以寒士之身辅刘裕开国,受遗诏佐少帝,然终行废立之事,虽稳社稷于一时,亦致元嘉三年被迫自戕于新林。今谱《金缕曲》,借冻雨残碣、江潮冷月,叹其补天裂之志与素衣遭缚之悲,寄兴亡无常之思。全词如下:

冻雨皴残碣。望金陵、鲸波逐岸,纷争谁歇?

曾借钟山千秋雪,淬就肝肠似铁。

终补得、苍穹碎玦。

廿载帷中调鼎鼐,乍回眸、宫沼藏龙穴。

金绶缚,素衣裂。

新林剑刎寒光彻。溯霜风、诏檄黜陟,墨凝玄血。

谁料经纶天工锦,翻作断鸢飘叶。

剩孤魄、重窥帝阙。

自古兴亡皆如是,更惊涛、夜夜澌江月。

潮上月,圆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