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新林浦的最后一刻
公元426年的一个清晨,建康城外新林浦的雾气尚未散去。六十三岁的徐羡之望着手中的剑,忽然想起二十二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清晨。那时他追随刘裕讨伐桓玄,坚信自己正在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而今,这位刘宋王朝的三朝元老,却在逃亡路上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这盘棋,终究是下完了。他苦笑着自刎而死,鲜血染红了江边的芦苇。
若把刘宋政坛比作一桌麻将,徐羡之就是从看客变成玩家,最后掀翻牌桌的狠人。今天,就让我们用轻松却不失厚重的笔触,走进这位传奇权臣的一生。
第一幕: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
场景一:郯城少年的沉默哲学
公元364年,徐羡之出生在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虽说祖上徐宁在东晋初年官至江州刺史,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但到徐羡之这一代已然家道中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祖上阔过,但现在得靠自己打拼。
《宋书》记载他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这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标配。想想看,在门阀林立的东晋,一个寒门子弟要想出头,要么特别能说会道,要么特别沉得住气。徐羡之显然选择了后者,这招在现代职场也很管用:少说话多观察,总不会错。
年轻的徐羡之早早悟出一个道理: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像他这样的官N代要想重现家族辉煌,就得比别人多长几个心眼。他在桓修幕府任职时,就像个刚入职场的管培生,默默观察着每一个潜在的机会。
有趣的是,徐羡之的沉默可不是简单的内向。史书记载他颇工弈棋,棋风如其人,善于布局,懂得取舍。这棋艺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可派上了大用场。
场景二:押注刘裕——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公元404年,这是改变徐羡之命运的关键年份。当时他已经四十岁,在古人平均寿命不高的年代,这年纪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中年危机。但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绩优股——刘裕。
当时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这场面就像现在的创业大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但徐羡之展现了惊人的投资眼光,毫不犹豫地all入场。这份胆识,堪比在阿里巴巴初创期就果断入股。
《资治通鉴》记载徐羡之深相亲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刘裕的核心团队成员。要知道,在当时门第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里,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顶级门阀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徐羡之能挤进刘裕的核心圈子,靠的可不是家世,而是实打实的能力和忠诚。
这份投资很快获得回报:刘裕北伐时,他协助刘穆之留守建康,相当于从分公司主管一跃成为集团副总。值得一提的是,徐羡之的职场哲学很值得玩味。他既不像某些激进派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保守派那样畏首畏尾,而是精准地把握着每一个晋升的节点。
当刘穆之去世后,他顺理成章地接任吏部尚书、丹阳尹等要职,总知留任,完成了从到的华丽转身。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惊人的政务能力,《宋书》称他居方物之要,监护宫省,甚得时誉。
第二幕:开国功臣的权力巅峰
场景一:刘宋集团的首席运营官
公元420年,刘裕终于创立刘宋集团,登基称帝。作为天使投资人的徐羡之自然收获颇丰:南昌县公、镇军将军、散骑常侍......头衔多到名片都印不下。
若把新建立的刘宋王朝比作一家创业公司,刘裕是董事长,徐羡之就是兼任人力资源总监和行政总裁的COO(首席运营官)。他主持吏部工作时,据说有个趣闻:某日翻阅官员档案至深夜,侍从劝他休息,他笑道:这些卷宗里,藏着半个朝廷的兴衰呢。
这个时期徐羡之的权力有多大?我们可以从几个细节看出来:第一,他进位司空、录尚书事,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兼组织部长;第二,他监护宫省,就是皇宫保安大队长;第三,他参与制定律令,是立法委员会委员。
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个斜杠老年,身兼数职,权倾朝野。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低调作风,《宋书》说他既居宰辅,不欲劳心庶务,这招以退为进玩得相当高明。
场景二:托孤重臣的尴尬处境
好景不长,董事长刘裕在位两年就病重了。422年临终前,他把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叫到床边,上演了一出托孤大戏。
这一幕颇像企业传承,创始人突然离世,把公司交给不成器的儿子,还要老臣们尽心辅佐。少帝刘义符时年十六岁,正是叛逆的年纪,《宋书》记载他游戏无度,不务政业,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的纨绔子弟。几位平均年龄五十多岁的老臣,天天追在一个沉迷游猎的青少年身后,苦口婆心地劝他好好上班。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生动场景:少帝在华林园开设集市,亲自酤卖,又开渠引水,与左右引船唱呼,完全把皇宫当成了游乐场。这种场景,放在今日简直可以拍成职场喜剧。
但徐羡之他们笑不出来。因为这家的名字叫江山社稷,搞砸了是要掉脑袋的。更重要的是,刘裕临终前特意交代: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这话说得明白:我相信你们,你们看着办。
这份信任,既是荣耀,也是枷锁。
第三幕:权臣的豪赌
场景一:史上最危险的企业重组
在多次劝谏无效后,徐羡之等人开始密谋一场危险的权力游戏,这个过程堪称古代版的企业重组。
第一步:清理潜在威胁
他们先瞄准了庐陵王刘义真。这位王爷不仅与少帝不和,还曾公开表示即位后要把徐羡之、傅亮等人发配边疆。这还了得?于是徐羡之等人罗列罪名,先把他废为庶人,后杀害。这招在现代商战中,就相当于先把可能夺权的副总分出核心层。
第二步:罢免现任CEO
公元424年四月,徐羡之等人以太后的名义颁布诏书,列举少帝过失,将其废为营阳王。两个月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将其杀害。这个操作在现代看来相当,但在当时却是常见做法——毕竟留着废帝终究是个隐患。
第三步:聘请新经理
最后,他们迎立了刘裕的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为帝。选择刘义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时年十八岁,素有贤名,而且他的荆州根据地与中央保持适当距离,不会立即形成威胁。
不过这次的猎头业务风险有点高——他们不仅把前任CEO赶下台,还顺手要了他的命。这个操作,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场景二:迎立文帝——新的开始?
当徐羡之等人迎接新皇帝刘义隆时,想必心中是充满希望的。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宜都王,看起来温文尔雅、通情达理,比他的前任靠谱多了。
《宋书》记载了一个细节:在迎立过程中,徐羡之私下问傅亮:宜都王德行如何?傅亮回答:晋宋以来所未有。徐羡之这才放心。这句话透露出他们天真的期待,也暴露出政治上的幼稚——毕竟,有哪个皇帝会真心感激杀害自己兄长的人呢?
新皇帝即位后,徐羡之进位司徒,改封南平郡公,表面上看风光无限。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史书,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文帝对徐羡之等人的赏赐很大方,却很少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
这就像现代职场中,老板给你升职加薪,却从不让你参与核心决策——明眼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而且文帝很快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任命王华、王昙首等心腹担任要职,这分明是在组建自己的管理团队。
第四幕:权臣的黄昏
场景一:秋后算账的必然性
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正月,这场君臣之间的默契游戏终于走到了尽头。稳坐皇位的刘义隆开始清算旧账,下诏追究徐羡之等人废弑君主的罪名。
诏书写得相当精彩,既承认徐羡之等人的功劳:社稷之忠,朕所不忘,又指出他们的罪过:废弑之辜,义难纵宥。这相当于说:你们的工作能力我很欣赏,但杀害我哥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从现代法律角度看,这颇有点秋后算账的意味。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这几乎是个必然结局。杀害先帝这种黑历史,就像存在电脑里的敏感文件,随时可能被人翻出来当作把柄。
值得一提的是,文帝的清算很有策略性。他先把罪名较轻的傅亮处死,对徐羡之和谢晦则网开一面——当然,这网开一面是要他们自尽的意思。这种区别对待,既体现了宽严相济,又达到了清除政敌的目的。
场景二:新林浦的绝唱
得知消息的徐羡之选择了逃亡。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司徒大人,此刻狼狈地逃到建康城外的新林浦。望着茫茫江水,他是否后悔过两年前的那个决定?
史书记载这个场景极为简练:羡之自刎死。但我们可以想象,在生命最后一刻,这位三朝老臣脑海中闪过的,或许是追随刘裕时的豪情万丈,或许是受命托孤时的意气风发,或许是决定废帝时的忐忘不安……
徐羡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用自己的人生,为飞鸟尽,良弓藏这句古语做了最新的注脚。有趣的是,与他同时被清算的傅亮在临死前曾说:亮受先帝布衣之眷,遂蒙顾托。黜昏立明,社稷之计也。这话听起来像是在为自己辩解,但也道出了当时权臣们的普遍心态:我们是为了国家啊!
第五幕:历史评价——复杂多面的政治人物
场景一:传统史观的批判
在传统史学家眼中,徐羡之往往是乱臣贼子的典型。《宋书》作者沈约评价他:羡之等遭逢时运,俱蒙宠任,而竟废弑君主,此诚天地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