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负责人退下后,大殿内只剩下赵顼和李宪。赵顼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李宪。”
“老奴在。”
“这个蔡确……你怎么看?”赵顼的语气听不出喜怒。
李宪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知道皇帝心中已有决断,谨慎答道:“蔡确……才干优长,识见不凡,然……言辞是否过于……锐利了些?”
“锐利?”赵顼轻笑一声,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积雪,“朕现在需要的,不是唯唯诺诺的庸才,正是这等能劈开荆棘的利刃!”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他说的‘商事与刺探必须分离’,你以为如何?”
李宪立刻跪倒:“陛下圣明!老奴……老奴亦觉此事……事关重大,需……需圣心独断。”
“起来吧。”赵顼摆摆手,“蔡确之议,深合朕心。你此次差事,办得不错,为朕发掘了人才。”
赵顼心中已有了清晰的盘算:
蔡确,正是他理想中那个即将新成立的、负责“暗组”商业活动的“内府采造司”(或类似机构)主官的最佳人选!他有能力、有想法、敢于任事,且对弊端有清醒认识。
更重要的是,蔡确并非李宪的嫡系,他在东南的业绩,更多是靠自己打拼和与韩绛、吕惠卿等外朝实干派的合作。用他,可以有效制衡李宪在皇城司旧体系中的影响力,符合赵顼“分权制衡”的一贯思路。
蔡确与吕惠卿、曾布等人相熟,未来新机构的运作,可以与运河漕运、东南市舶司等外朝经济部门进行更有效的衔接。
“拟旨,”赵顼沉声道,“皇城司勾当公事蔡确,应对称旨,才干卓异。着擢升为……”他略一沉吟,想到了一个合适的过渡性职位,
“权发遣提点汴河堤岸、兼勾当内东门司公事。命其将于东南任上所见利弊、所陈建言,详具条陈,速速奏来!”
这是一个非常精巧的任命。提点汴河堤岸是负责汴京漕运要害的实职,显示出重用;
兼勾当内东门司则让其名正言顺地接触内廷事务,为下一步接管“暗组”商业活动做准备。让其上“详具条陈”,则是给他一个全面展现才能、完善方案的机会。
李宪心中明了,皇城司的天,要变了。而那个叫蔡确的年轻人,即将一步登天。他恭敬应道:“老奴遵旨。”
赵顼看着李宪退下的背影,目光深邃。蔡确的出现,如同为他精心设计的改革蓝图,找到了一把最合适的钥匙。
接下来,就是等蔡确的详细方案,并结合此次述职称得到的全局信息,最终敲定那份将改变内廷权力格局的“明暗分离”诏书了。熙宁元年的这个冬天,一场深刻的内廷变革,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熙宁元年腊月,年关将至的汴京,寒意凛冽。迎阳门偏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却驱不散空气中那凝重而严肃的气氛。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召见,没有繁文缛节,只有关乎内廷权力格局未来的核心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