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吕惠卿(1 / 2)

诏命下达当夜,吕惠卿与曾布未敢有片刻延误,即刻点了十数名精干属员与随行保护的军士,轻装简从,骑上快马,趁着月色便冲出了汴京的城门。

马蹄声在寂静的官道上敲击出急促的节奏,如同他们此刻的心跳,直奔东南方向的漕运梗阻之地——埇桥。

与此同时,在赵顼的授意下,一道密旨以皇城司最隐秘的渠道,送到了江宁府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官员手中——蔡确。

这位因在江南东路整顿盐政中展现出惊人手腕和冷酷决断的能吏,已被赵顼悄然擢升为“权提举江南东路皇城司公事”,负责整个东南地区的密报侦缉。此刻,这道暗藏的利刃,终于出鞘。

蔡确接到密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他立刻激活了早已布建的情报网络。

一时间,运河沿岸各州县的皇城司“坐探”纷纷行动起来。关于漕运堵塞的真实原因、地方官员的怠惰情状、胥吏的贪腐手段、乃至地方豪强借机围积居奇的信息,化作一道道密报,如同百川归海,越过繁琐的行政层级,直接汇向正在疾驰的吕惠卿手中。

汴京,枢密院。

文彦博在接到漕运阻塞的急报和皇帝任命吕、曾二人的消息后,并未迟疑。他深知此刻效率高于一切,立即以枢密院的名义,向漕运沿线诸路(如京畿路、京东路、淮南路)的厢军都指挥使司发出紧急札子:

“奉圣谕,漕运梗阻,事关国本。着尔等即刻抽调得力厢军,听候‘权发遣制置漕运公事’吕惠卿、曾布调遣,用于疏浚河道、维持秩序、弹压可能之骚乱。若有怠慢,以军法论处!”

这道命令,为吕惠卿即将采取的强硬措施,提供了最关键的武力后盾。文彦博作为三朝老臣,深知没有强制力,任何政令在积弊深重的地方都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同日,中书门下(政事堂)。

韩琦在与曾公亮商议后,亦以中书名义,向漕运沿线州县发出敕牒:

“漕运乃朝廷血脉,刻不容缓。今特派吕惠卿、曾布全权处置。沿途州县官员、胥吏、民夫,皆须听其节制,全力配合。

若有阳奉阴违、推诿塞责者,吕、曾二人可依旨先行后奏,从严惩处!中书对此予以认可。”

这道政事堂的敕牒,相当于从行政系统内部,为吕惠卿的“便宜行事”之权进行了最高级别的背书,堵住了地方官员可能利用行政程序进行抵抗或上诉的路径。

韩琦的用意很明确: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只要结果有利於国,手段可暂不计较。

日夜兼程的三日后,吕惠卿与曾布已抵达埇桥附近。他们没有惊动地方官府,而是先寻了一处高地远眺。

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宽阔的汴河河道在此处变得相对狭窄,河面上,大小漕船、盐船、商船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首尾相接,绵延望不到尽头。船只无法动弹,不少船工已显得焦躁不安。

曾布眉头紧锁,低声道:“吉甫兄,情形比预想的更糟。积弊之深,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