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83章 老臣扛鼎

第83章 老臣扛鼎(1 / 2)

熙宁元年五月初一,福宁殿书房。

气氛比数日前更为凝重。不仅韩琦、富弼、曾公亮、文彦博、韩绛在场,连目疾日益严重的欧阳修、枢密副使吕公弼、以及以干练着称的权三司盐铁判官元绛也被召来。

王安石亦立于其中。小小的书房,几乎汇聚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全部核心。

赵顼没有多余的言辞,直接示意沈括。沈括上前,将一份综合了太史局、皇城司及河北各路最新急报的汇总文书,清晰扼要地念了出来。数据冰冷而残酷:

持续无雨、河流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异常、土壤墒情恶化…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一场波及河北东西两路的大旱灾,已不再是风险,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唯一的未知数,只是其最终的严重程度。

沈括念完,书房内落针可闻,只余窗外风声,仿佛在为这片土地的焦渴而呜咽。

赵顼目光扫过每一位重臣沉郁的脸,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情势已然明朗,天灾已至,不容侥幸。朕意已决,即刻成立‘河北东西路经略司’,授旌节、印信,总揽河北赈灾、安民、水利、乃至协调边备一切事宜,遇紧急情况,可先行后奏!”

他顿了顿,抛出了那个最关键、也最艰难的问题:“然,总揽全局之任,非柱石重臣不可为。诸公…谁可当此重任?”

沉默片刻后,老将文彦博率先开口,他虑在军事:

“陛下,此人首要能镇得住局面。河北地近辽境,民风彪悍,值此灾荒,易生变乱。故,此使臣必须威望素着,能令骄兵悍将、地方豪强俯首听命。

臣以为,非两府宰执之尊,难以当此任。”他将人选范围圈定在了最高层级。

曾公亮紧接着从政务角度补充:

“文相公所言极是。然此外,此人还需精通钱谷调度,知吏治民情。数百万灾民嗷嗷待哺,钱粮一分一毫皆需计算,绝非一勇之夫或清谈之官可为。”

韩绛立刻附和,并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曾相之言切中要害。臣以为,此人最好还需有应变之才,不墨守成规。灾情如火,若事事拘泥常法,等待朝廷批复,必误大事!须得敢于任事,敢于担责之人!”

众人议论纷纷,提出了各种苛刻的条件,却始终难以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选。

资历够的(如韩琦、文彦博)需要坐镇中枢;懂钱谷的(如曾公亮、韩绛)也无法离开;有威望又知兵的,似乎一时难寻。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富弼,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众人目光投向他,只见这位抱病前来的老臣,用微颤的手扶着案几,艰难地站起身。他面色蜡黄,气息不匀,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向着御座,深深一揖,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陛下…老臣…老臣愿往!”

举座皆惊!

富弼喘了口气,继续道:“老臣…衰朽之躯,本不堪驱策。然则,河北…河北情势,老臣最为熟悉。

昔年曾镇守北疆,于地方官吏、民情风俗、乃至边防隘口,皆略知一二。值此国难当头,陛下…岂可因臣一人之病躯,而误国家之大事?老臣…恳请陛下,授此旌节!弼,必当竭尽残年之力,镇守河北,安抚灾民,协调边防,不至生乱!若…若有差池,请陛下治臣之罪!”

这一刻,富弼展现出的不再是病弱,而是一位三朝老臣于国难当头时迸发出的全部气节与担当。书房内众人,无不动容。

赵顼看着富弼,眼中充满了敬意与复杂的情感。他深知,富弼是最合适的人选,威望、资历、能力、对河北的熟悉度,无一不备。但让这样一位年老病重的老臣去往灾区一线,他于心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