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一锅汤的事(1 / 2)

贵妃们尝着自己亲手煮的鸡汤,惊呼连连。

“这汤真鲜!”

“比御厨的还好!”

“火候真是神奇!”

孟鸢只笑,眼底泛光。

“各位娘娘,这是人手的味。——御厨有技,您们有心。”

太后听说后,命人送了赏。

“叫那孟氏来,本宫要问她——这‘平民食课’,还教什么?”

孟鸢跪下回道:“下次,教做馒头。”

“馒头?”太后笑了,笑得真心。

“这宫里三十年没见过手做的馒头了。”

孟鸢笑着应:“蒸气出来的那一刻,才是香的。”

太后眯着眼点头。

“那就等你的气。”

当夜孟鸢回到外院,火光柔和,豆浆的味又飘起来。

灰衣内侍趴在桌上:“娘子,您今日教得真热闹,德妃都说要您开第二堂!”

“她要学什么?”

“馒头。”

“馒头啊。”孟鸢笑,眼里柔光一闪,“我倒真有方子。”

她把水烧开,撒面、揉面、起泡。

手心的面团越揉越温顺。

“娘子,您又自己做?”

“试一试。”她轻声说,“明天要教人,得先安火。”

夜深,锅盖“噗”地一声。

蒸汽一冒,香气扑面。

她掀盖的一瞬间,热气蒙住眼。

一笼白馒头,圆滚滚,热腾腾。

孟鸢忍不住笑,心里忽然一阵软:“这才是日子。”

她挑了一个,小口咬下去。

麦香、甜气、软糯。

味道极简单,却比宫宴的百味更让人心安。

“要是柳氏在,一定说我偷吃。”

她一边笑,一边在心里轻声说,

“娘,我做的馒头——发了。”

第二天,天刚亮。

整个宫里都飘着馒头香。

连太子路过御花园时,都忍不住笑着对随从道:

“她真是……连面气都能驯服。”

随从小声:“殿下,娘子说,火候到,气自己上。”

孟鸢一早就在揉面。

面盆比她的胳膊还大,她两手往里一插,“咚”的一声,面气跟着窜出来。

她的袖口挽得高高的,额前几缕碎发被汗贴在脸上。

灰衣内侍趴在门口,看得直咽口水。

“娘子,您这手劲……真好看。”

“揉面是心事,手得跟着想。”

孟鸢头也不抬,手下的面团被她摔在案上,啪地一声。

“听——这响,才叫活。”

面团被她反复折、压、推,越揉越软,

连空气都带着一股面香,混着热气,像要把整个人都包进去。

“娘子,今日教什么?”

“花卷。”

“又是面?”

“人要吃饭,哪能不吃面。”

她笑着抹了把汗,抬头时眼睛亮亮的,“火和面是最讲缘分的东西。”

这一日,御花园里又热闹了。

几位娘娘早早来了,一个个卷着袖子,却都不敢下手。

“娘子,这面……它动。”

“娘子,本宫一拉它,它粘。”

孟鸢笑得不行。

“面活了。怕什么。”

她走到桌前,手一搭,随手一拉一卷。

面条在她手里像有生命似的,被扭成一个个漂亮的花卷。

“娘子,这真好看!”

“真香!”

“等蒸出来再香。”她笑。

“火要稳,气要透,盖子不能掀太早。”

她说得认真,语气又轻柔,听得人心也跟着软。

“娘子,您总说火稳、气透,像说人似的。”

“本来就一样。”孟鸢笑,“人一急,气就乱。”

“那娘子您从来不急?”

“急也得笑。”

她说这话的时候,蒸汽正从锅缝里冒出来,白白的气在阳光下打着旋儿。

一个小宫女不小心被烫到,吓得哎呦一声。

孟鸢忙过去,拉着她的手吹。

“没事,疼一下就过了。”

“娘子,您也被火烫过吗?”

“多了。”她笑,伸出手背。

几处旧疤,早不红,却摸着硬。

“火不疼,就不香。”

小宫女眼睛一亮:“那我也要忍。”

孟鸢揉揉她的头:“火疼不怕,人心别凉。”

灰衣内侍在旁边笑得直抹眼泪:“娘子,您要是再这么说下去,怕是连太子都要来听课。”

孟鸢低头一笑:“他要真来,我就让他打鸡蛋。”

“打鸡蛋?”

“打得不好,蒸不松。”

“那殿下怕是得挨训。”

——

锅里“咚”地一声响,盖子被蒸气顶起一点,

那股新出的面香瞬间散开。

是软的、甜的,夹着一点点酵气。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就是花卷的味。”孟鸢揭开盖子,

一笼花卷胖乎乎的,排得整整齐齐,

白气冒着,顶上洒了几粒芝麻。

她用筷子夹起一个,撕开。

里面层层叠叠,热气直往外冒。

“娘子,这能吃了吗?”

“能。”

第一个尝的就是德妃。

她小心地咬了一口,下一刻眼睛都弯了。

“这比甜点还好!”

“娘子,您这花卷要是卖出去,怕是能买下半个宫。”

“宫我不稀罕。”孟鸢笑,

“我稀罕人吃完这口,能笑。”

——

课散后,太后又派人来赏。

说是“火候得宜,人气亦盛”。

她收了谢恩,回到外院时,天已经微暗。

院子里风轻轻的,树影斜斜地落在门上。

锅台上的火还没灭,

豆浆在角落“咕噜咕噜”地翻,

锅盖被热气顶得一抖一抖。

孟鸢挽袖走过去,顺手开盖,

香味扑面。

她不由笑出来:“嗯,火候正好。”

灰衣内侍端着一碗饭过来:“娘子,您都忙一整天了,也吃口热的吧。”

“什么菜?”

“豆腐炖青菜。”

她舀了一勺,舌尖一碰——

清淡的味儿,一点油,一点盐,却香得人心安。

“就喜欢这味。”

“娘子,宫里人都说您真能把穷菜做出福气味。”

“那是因为他们没吃过穷。”

她放下筷子,语气轻轻的,“能吃饱,就是福。”

夜里,她坐在门槛上歇气。

天上的月亮正圆,风一吹,凉里带甜。

远处传来笙声,是宫里的夜宴。

她听了一会儿,心底发出一声叹。

“热闹的地方,反而没味。”

灰衣内侍趴在屋里打盹,

锅里的豆浆慢慢冷了,表面起了一层皮。

她掀起锅盖,看着那层皮,忽然笑出声。

“娘子笑什么?”

“想起我娘。”

她眼底带着一点亮,“她总说,豆花不撇皮,汤才醇。”

“您母亲真懂。”

“懂。”她声音软下来,“她懂人。”

门外传来脚步声。

她回头,火光一照,是一个穿青衫的身影,立在门口。

“嫂嫂。”

周临安的声音低低的。

他走进来,身上带着一点尘气,一点风。

孟鸢怔了一下,几乎以为自己听错。

“你怎么——”

“奉差入宫。”

他放下书箱,笑着,“听说宫里有人教做饭,学生也来学。”

孟鸢嘴角一弯:“你这差来得真巧。”

“巧得刚好。”

他看着桌上的锅,“嫂嫂,这锅气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