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元年正月,邺城皇宫。
冉闵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群臣的山呼声中缓缓走上九龙宝座。殿外旌旗猎猎,殿内香烟缭绕,一切都遵循着汉家正统的登基礼仪。然而在李寻的洞虚真瞳中,这座新生的冉魏王朝上空,盘旋的气运却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血红色。
这气运...李寻站在观礼的百官之中,眉头微蹙。
在他眼中,那血色气运虽然磅礴浩大,却如同沸腾的岩浆般极不稳定。气运之中隐约可见无数扭曲的面孔,既有惨死的胡人,也有战死的汉军,更有无数在乱世中丧生的无辜百姓。这些怨念交织在一起,让整个气运都充满了暴戾之气。
以杀止杀,终究难逃因果循环。身旁的杨敏轻声道,她的太极法眼同样看穿了这气运的本质。
登基大典结束后,冉闵改元永兴,定国号为,史称冉魏。他立即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恢复汉家衣冠,重设太学,招抚流民,俨然要建立一个传承华夏正统的王朝。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是内部的问题。冉魏政权的高层大多是在战火中崛起的武将,这些人习惯了用刀剑说话,对于治国理政一窍不通。更糟糕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沉浸在复仇的快感中,对冉闵后续提出的安抚各族政策阳奉阴违。
陛下,那些胡虏余孽必须斩草除根!大将军董闰在朝会上慷慨陈词,昨日又有三个胡人村落发生暴乱,若不严加惩处,恐怕会酿成大祸!
冉闵端坐龙椅,面色阴沉。李寻清楚地看到,在董闰说这番话时,他身上的血色气运又浓郁了几分。
准奏。冉闵最终吐出两个字,声音沙哑。
退朝后,李寻与杨敏被单独召见。在御书房中,冉闵已经换下繁复的龙袍,只穿着一件简单的玄色常服。
二位仙师觉得,朕今日的决策如何?冉闵把玩着手中的玉佩,语气平淡。
李寻沉默片刻,缓缓道:陛下可知道,今日这道旨意下达,又将有多少无辜者丧命?
冉闵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乱世用重典,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杨敏忍不住道:可是陛下,仇恨只会滋生更多的仇恨。长此以往,恐怕...
恐怕什么?冉闵突然打断她,眼中血色一闪,恐怕朕会步石虎的后尘?
御书房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李寻上前一步,直视着冉闵的双眼:陛下可知,您身上的气运正在被血色侵蚀?每多一道杀戮的旨意,那血色就浓郁一分。等到气运完全化作血色之时,恐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冉闵猛地站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良久,他长叹一声:你们以为朕不知道吗?但如今四面皆敌,若不采取铁血手段,这新生的冉魏恐怕连三个月都支撑不下去。
他走到窗前,望着宫城外依稀可见的烽火:慕容鲜卑在东北虎视眈眈,羌人在西北蠢蠢欲动,南边的晋室也在观望。而朕的手中,只有这一腔热血和三十万把战刀。
这一刻,李寻在冉闵眼中看到了深深的疲惫。那道纯白的光芒虽然仍在,却已经被血色气运压迫得只剩下一丝微光。
离开皇宫时,杨敏忧心忡忡:冉闵的理智正在被血色气运侵蚀,再这样下去,恐怕...
李寻点头:我们必须想办法阻止这种情况恶化。
然而局势的发展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快。
二月,慕容鲜卑大军南下,号称二十万铁骑。冉闵亲自率军迎战,双方在廉台展开决战。
战场上,慕容鲜卑的军队上空盘旋着青黑色的气运,虽然也带着血腥,却比冉魏的血色气运要稳定得多。更可怕的是,在李寻的洞虚真瞳中,可以看到慕容军队中隐约有魔气的痕迹。
看来慕容氏也与魔道有所勾结。李寻面色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