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研究项目的第一次小组会议,定在霍夫曼教授研究所在大学城的分部。前往会场的路上,车厢内的气氛带着一种微妙的正式感。沈聿怀开车,温念初坐在副驾驶,膝上放着装有资料和笔记本的公文包。
“会议流程主要是互相介绍,明确研究框架,以及初步讨论视觉素材的筛选标准。”沈聿怀目视前方,声音平稳地做着预告,如同手术前告知病人步骤,“你不需要有压力,主要以观察和学习为主。你的角色是视觉艺术家顾问,提供专业视角即可。”
他将她的定位清晰界定,为她划出了舒适区。
“我明白,沈医生。”温念初点头,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捏着公文包的带子。尽管他这样说,面对一个完全由顶尖学者组成的团队,她依旧感到一丝怯场。
车子停在研究所楼下。沈聿怀率先下车,却没有立刻走向大楼。他绕到副驾驶这边,待温念初下车后,极其自然地、不着痕迹地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站位,恰好挡在了她与旁边快步走过的几个大声交谈的学生之间,为她隔开了一个相对安静从容的空间。
“跟紧我。”他低声说了一句,便迈步在前引路。他的步伐控制得很好,既不会让她跟不上,也不会让她离得太近而产生压迫感。
温念初跟在他身后半步的距离,看着他挺拔沉稳的背影,心底那丝怯意竟奇异地消散了不少。他像一座移动的堡垒,无声地为她抵御着外界可能存在的、无形的压力。
会议室内,椭圆形的长桌旁已经坐了几位学者。霍夫曼教授热情地迎上来,trodus在友好的氛围中开始。沈聿怀的介绍简洁而有力,着重强调了温念初在“探路者”项目和国际个展中的专业成就,将她稳稳地放在了合作者的平等位置上。
会议过程中,当讨论到某些过于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温念初偶尔会微微蹙眉,思考如何与自己的视觉经验对接。沈聿怀并不会直接替她回答,而是在学者们阐述的间隙,用更通俗的、贴近艺术创作的语言,将那核心概念重新解释一遍,目光则平静地看向她,仿佛只是在确保所有参与者理解一致。
他的补充,像一座桥,精准地连接了两个领域的语言壁垒。
轮到温念初展示部分观测站照片并阐述创作思路时,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有些快。她深吸一口气,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开始讲述。起初还有些生涩,但当她的目光无意间掠过坐在斜对面的沈聿怀时,他正微微颔首,眼神沉静,带着一种专注的鼓励。
那不是私人化的情绪,更像是一位导师对合作者能力的认可。
她的心忽然就定了下来,语言变得流畅,甚至能结合照片,提出一些关于“极端环境下色彩感知与情绪唤起”的大胆假设,引发了学者们浓厚的兴趣。
整个会议,沈聿怀始终保持着专业顾问的姿态,与她的所有互动都严格限定在项目讨论范畴。他没有过多的眼神交流,没有逾越的肢体语言,甚至连座位都保持着合理的社交距离。
但温念初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一张由他无形中织就的保护网,始终笼罩着她,让她可以安心地在这个陌生的学术场域里,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才华。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结束后,霍夫曼教授对温念初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邀请她参与下一阶段的素材深度分析。
走出研究所大楼,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温念初轻轻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
“表现得很好。”坐进车里,沈聿怀一边系安全带,一边客观地评价,“你的视角确实提供了新的思路。霍夫曼教授很满意。”
他的肯定,依旧是基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