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朱高煦起兵叛乱!
但此时……
朱高炽长子朱瞻基迅速登基!
年号宣德!
他虽平定朱高煦之乱。
顺利登基。
然而朱家仿佛陷入短命循环……
循环不休。
宣德帝朱瞻基,在位仅十年!
三十八岁便英年早逝!
与此同时……
更令朱棣震惊、愤怒、浑身发抖的一幕……
上演了。
堪称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土木堡之变!
葬送五十万明军的“大明战神”……
赫然登场!
大明最危险的敌人。
来自北方草原诸部。
自最后一位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及其太子天保奴被杀后。
蒙元帝国与黄金家族的统治彻底瓦解。
草原各部陷入分裂。
北元政权不复存在!
此时。
草原各部争相角逐大汗之位。
东西两部逐渐崛起。
东为“鞑靼”!
西为“瓦剌”!
鞑靼与瓦剌。
始终是大明心腹大患。
为阻草原铁骑南下侵扰。
永乐帝朱棣五度北伐!
虽屡次击溃敌军。
然草原部族皆游牧为生。
敌来则散。
敌退则聚。
缺乏固定城池。
故而这些游牧铁骑……
始终如影随形!
此时此刻。
当众人的目光聚焦于画面之上。
随着宣德皇帝朱瞻基的离世。
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便登上了皇位。
最初的十几年间。
在太皇太后与“三杨”等辅政大臣的协力治理下,大明王朝得以维持稳定局面。
内阁制度的确立,虽分散了部分皇权,却也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朝廷的日常运转。
然而岁月流转。
随着太皇太后与三杨相继离世。
新帝朱祁镇开始真正执掌大权。
此时他身边出现了一位深受宠信的宦官——王振。
当王振的身影初次显现时。
朱元璋便已紧锁眉头。
在他统治时期,宫中宦官从未被赋予任何权柄。
他定期更换贴身太监,稍有过失便严惩不贷。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内侍既不通文墨,又不谙武事,却常伴君王左右。
若让其掌权,极易蒙蔽圣听,导致朝政昏聩。
因此他始终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但画面中的这位皇帝却反其道而行。
朱祁镇不仅与王振交往甚密,更视其为心腹重臣。
在长辈相继离世后,这位志在振兴国家的年轻皇帝,得知瓦剌部族南侵的消息,便立志效仿其父朱瞻基与祖父朱棣,誓要北伐瓦剌,重振大明国威。
他要向满朝文武证明,自己乃是一代英主!
于是在王振的鼓动下,这位正统皇帝发动了数次北伐。
其中规模最盛大的一次,竟调动了二十万精锐之师。
随行的还有六部重臣、文武官员及众多后勤人员,号称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朱棣,这又是你的哪位后世子孙?竟如此宠信宦官!莫非是要断送我大明江山?”
朱元璋怒视朱棣,声音中带着刺骨的寒意。
朱棣同样面色铁青,愤慨不已:“调动如此庞大的军队,岂能儿戏?此子实在胡闹!”
“仅仅是胡闹吗?”朱元璋的声音微微发颤。
得益于先前所见的预言,他已预感到即将发生的惨剧。
永乐盛世只是昙花一现。
而这次北伐几乎动用了大明的全部国力。
从北平一路北上,统领这支大军的,竟是个被宦官玩弄于股掌的年轻皇帝。
这让他如何不心生寒意?
大明江山,岂能托付给如此昏庸的君主?
此时朱棣却仍存着一丝侥幸。
“五十万大军在手,这应该都是我那孙子朱瞻基留下的精锐之师,是仁宣之治积攒的宝贵财富。即便战事不利,最多也就是无功而返罢了。”
朱棣如此思忖着。
老爷子冷哼一声。
“是吗?那便拭目以待……”
影像里。
年轻的皇帝朱祁镇,无视群臣劝谏,执意北上讨敌!
可谁知……
天公不作美,骤雨倾盆。
道路泥泞难行,御驾竟在半途停滞。
被雨淋风吹,年轻的朱祁镇很快萌生退意,
想立刻返回宫中。
然而!
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连边境都未踏出,若就此折返,他这个皇帝必成天下笑柄。
加之群臣对太监王振早已不满,
王振心中惶恐,
便向朱祁镇倾诉旧情。
“陛下,奴才的家乡就在前方。奴才自幼入宫,家贫受人轻蔑!”
“若此次能荣耀归乡,陛下亲临,奴才站在乡亲面前,该是何等荣光?”
王振一边哭诉,
一边吐露心中夙愿。
朱祁镇被他打动,
对这位宠臣格外宽容。
毫不犹豫,下令继续北上!
可偏偏……
行军途中遇良田千顷。
王振又进言:
“陛下既御驾亲征,何不体恤农人辛劳?不如暂且改道,绕行一段,再赴奴才家乡。”
纵然群臣激愤——
“岂有此理!军国大事,劳师远征,岂能说改就改?”
“这哪是北伐?简直是儿戏!”
“阉宦该死!”
众臣口诛笔伐,
却依然动摇不了皇帝对王振的“仁慈”。
他说改道,便改道。
至此,
数十万大军粮草辎重尚在前路,
主力却已调头转向。
多么“仁慈”的皇帝啊——
为成全内侍心愿,
为不践踏农田、彰显亲民,
竟让数十万大明精锐绕道折返,再续北行!
然而……
这位大明皇帝年轻,
愚蠢,
视战争如儿戏!
可瓦剌的也先却不年轻,
他精明、果决、狠辣!
瓦剌铁骑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