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2 / 2)

开始酝酿他那进阶版的造梦之术。

次日,钟山行宫。

晨光初透,

山间薄雾渐起,初时一切如常。

不料薄雾渐转浓重,

不出十步,人影已模糊难辨。

所幸群臣早已齐聚行宫大殿。

朱允炆自昨夜接到消息便满心欢喜,不断猜测皇爷爷为何连自己也一并召来。

待他抵达,

发现到场的皆是朝中重臣,

更是心头一喜,

生出几分被重视的欣慰。

“殿下!”黄子澄与齐泰匆匆赶来,侍立朱允炆身侧。

说实在的,

他们站在此处,心中不免忐忑。

若非朱允炆携同,以他们的官阶,根本跨不进这座行宫大门。

环顾四周,

武将勋贵一列仅立四人:蓝玉、傅友德、中山王府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

文臣一侧也只六部尚书加上即将离京的刘三吾。

此外便是他们二人。

如此场面,何其荣耀?

余下的,唯有几位藩王——

其中权势最盛、兵马最精的,正是燕王朱棣。

“殿下可还记得臣等之前的提醒?”齐泰低声问道。

朱允炆颔首,“记得。先生说,这或许是皇爷爷一次秘密问策。”

“如今朝廷要务,首推夏收。皇爷爷执意要见新法三策成效,今年夏收至关紧要!”

“只是各地多有僵持:士绅豪商勾连、宗族势力盘踞、官吏暗中勾结,更有藩王府撑腰。”

“除南直隶与几处严行圣谕之地,余者皆按兵不动,未肯支持新法。”

“因此,皇爷爷必须设法破局。”

齐泰含笑点头,“殿下果然明察!”

“正是如此。”

“殿下……”黄子澄忙接话道,“这正是我们的良机!”

“诸王此时与圣意相抗,殿下若能把握时机,提出——”他目光扫向燕王所在,

重重吐出二字:

“削藩!”

霎时,

朱允炆眼中一亮,想起心中那番宏图大愿。

“不错!”

“此乃最佳时机。”

“藩王势大,此时不削,日后必成尾大不掉之势!”

“还有……”黄子澄继续献策,“殿下既要压制藩王,亦需培植己方势力。”

“宜用一松一紧之策。”

“提出削藩的同时,亦当建言:财政三策不宜操之过急,可先于几处试行。”

朱允炆不解,“这是为何?”

黄子澄微笑道:“此乃分化打压,并争取支持之策。”

“如今各地藩王与士绅,已有同舟共济之势。”

“殿下若直接打压藩王,必难成功。”

“若采取恩威并施之策,众人自会权衡利弊,重新评估殿下。届时连陛下也会觉得殿下思虑周全,颇具储君风范!”

朱允炆连连称是,面露喜色。

“黄先生真乃我的良师!”

黄子澄摆手笑道:“殿下过奖了。”

“还有一事。”黄子澄略显迟疑,“听闻陛下召集翰林院以刘三吾为首,编撰大明字典,欲收录天下汉字,颁行四海。”

“虽为善举,但字典终是末道,还有那闻所未闻的拼音之法。”

朱允炆不以为意:“此事我已知晓,皇爷爷欲推广文字,实属正常。”

黄子澄却愈发犹豫:“臣要说的并非此事。”

见朱允炆面露疑惑,黄子澄咬牙道:

“臣听闻……那拼音字典扉页首行,

赫然写着二字!”

不待朱允炆发问,

黄子澄沉声道:“雄鹰!”

朱允炆闻言神色骤变。

正要开口,

忽闻内侍高呼:

“圣上驾到!”

殿内众人纷纷行礼。

“免礼,今日不拘常礼,速议要事。”

朱元璋步入殿中,

方才他亲自探望沐英,

见其病情稍缓,

这才前来议事。

心中仍不解那封密信之意。

既来之则安之,

他当即对群臣道:

“刘三吾,昨日所言编撰大明字典之事,可还记得?”

老臣刘三吾出列:“臣铭记于心。”

“好!”太祖颔首,

“此事已下密旨,由你全权督办。即刻动身,记得带上解缙。”

“遵旨。”

众臣见太祖眉间深锁,

刘三吾未敢多言,领命而去。

朱允炆尚沉浸在“雄鹰”二字之中,

正欲发问,

却见太祖神色一凛,

抛出惊世之问:

“既然诸位在此,

朕且问你们——

可知大明因何而亡?”

此言如惊雷炸响,

满朝文武皆愕然失色。

大明之亡?

亡于何故?

大明何曾亡过?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接连投向皇爷,以为他出了什么状况。

然而就在这一瞬——

呼!

殿内仿佛吹进了钟山的凉风。

一片浓雾顷刻笼罩了众人。

顿时,大家只觉得昏沉欲睡,睡意如潮水般哗哗涌入脑海。

砰!

随着第一声轻柔的倒地声响,

紧接着——

砰!砰砰砰……

一连串声响接连传来。

顷刻之间,大殿陷入一片死寂。

最后一个入睡的,其实是老爷子。

朦胧之间,他感到一个年轻的身影缓缓向他走近。

那人身穿青色长衫,面容模糊。

但随着他步步靠近,那张脸似乎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