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2 / 2)

“脚下这片地,盘踞着全大明最难缠的老顽固!”

“岂能轻易扫清?”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今们顺从,只因我们手中有刀!”

“待到这刀钝了、老了,他们必会卷土重来!”

一路行来,秦王时有提点“朱允熥”。

身旁,

年轻的杨士奇默默观察。

“三皇孙莫非是嫡孙?长孙十年前去世,三皇孙理应受重视。”

他心直口快,发出感慨。

毕竟同行日久,彼此脾性已熟。

秦王性子刚直,是初到当地就敢翻脸的主。

因此杨士奇也直言不讳。

秦王却诡秘一笑:“非也。你见到的三皇孙,数月前还是个闷葫芦,见了他那些叔叔,连句整话都说不出。”

“朝中最受器重的,原是朱允炆。”

“哦?二皇孙?”

秦王直言不讳:“正是!自咱大嫂去世,东宫无正妃之事被那些文人反复提及。”

“哼!不就是看中朱允炆勤奋好学,听老夫子们的话么?”

“父皇这才将东宫扶正一位妃子。”

“第三代里,原本只他像点样子。”

“可惜啊!若咱大嫂还在,待老头子退位,大哥登基,允熥本该是储君。”

“如今……”

朱樉不禁忆起年少时,老爷子尚在征战四方。

他与大哥、大嫂,还有老三、老四,加上徐家、常家一大家子——

大明帝国的第二代。

如今也都老了。

相比被扶正的吕氏——其父不过是太常寺官员,还是前元旧臣!

他向来不喜!

当年正是在文臣们絮絮叨叨中,趁机扶正了吕氏!

朱允炆是他大哥的儿子,但那孩子从小就和叔叔们不亲近,还总是提到削藩的事情!

削什么藩!

一边想着。

朱樉看向杨士奇,“我让你跟着我,不是为了我……”

“而是为了你身边的人!”

“我看重你,等进京以后,我让你从史官变成京官!”

“你就好好地跟那些朝臣较量吧。”

说完,不顾杨士奇已经明了的震惊。

朱樉却露出一点笑意。

然而,他还没继续往下说。

“报告!京城来信!”

突然。

“六月初三,皇长孙只是昙花一现!”

话音刚落!

朱允熥先是一愣,接着双眼通红,连夜骑马飞奔!

……

皇城东宫。

“哈哈,娘,要不是您打醒了我,我现在还在消沉。”

“朱雄英果然只是昙花一现!”

“死得好,他留下的东西越有用,将来我坐上皇位,地位就越稳。”

朱允炆大笑。

眼中充满喜悦。

但这一次,吕氏却没有像之前那样鼓励他。

反而少见地板起脸。

“不要得意。”

“你还需要担心……”

“是朱允熥!”

“他随秦王下江南,已经积累了不少声望。”

“娘说到底,活着还不如那已故的常氏!”

“她不在人世,给朱允熥的帮助,也比娘给你的多。”

说到这个。

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他忽然想到什么,“娘,父亲这些天总是往那个旧院子跑!”

“现在估计还在那里!”

听到这话,吕氏眼中也闪过厉色。

……

东宫一处废弃但位置很好的宅院。

因为没人住,显得破败。

院子里,草长得茂盛。

有两棵树。

一棵榆钱树。

一棵枇杷树。

朱彪这些天总会抽时间,来这个院子拔草。

干着干着。

整个院子已经渐渐恢复了以前的样子。

这时。

朱彪坐在枇杷树下。

望着这棵树,他眼中充满留恋。

“雄英今天还没出现。”

“从六月三号到现在,已经二十三天了。”

“想来,父皇很快就会忍不住去钟山了。”

“到时候,雄英是生是死……我也能回来给你一个交代。”

“当年,我没能照顾好雄英……”

朱彪看着这棵枇杷树。

目光中的回忆越来越多,自从儿子出现又消失后,他每次回宫都急着来这里说一声。

可惜……始终没有好消息。

不由得,朱彪忽然想起。

当年常氏慢慢离开他怀抱的时候。

朱彪因为在某本书里看到一句话,才种下这棵枇杷树。

“院子里有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的……”

“如今,已经长得高大茂密了!”

他心中涌起悲伤,眼泪模糊了双眼……

……

桃源空间。

等了差不多二十多天。

朱雄英终于听到了系统的确认声音。

不过仔细一想,倒也不奇怪。

大明朝的消息传递,靠的是人们口耳相传。

一个月时间,最多也就传遍大半个国家罢了。

但今天——已经达标了!

【恭喜宿主,圆满完成第四阶段任务:名声外显、名传天下!】

【皇长孙之名,已为天下人知晓!】

【任务评价如下:】

【参与人数:上至洪武皇帝,下至市井百姓,外至诸国使节,内至宿主本人。评价:五星!】

【精彩程度:运用造梦术——时空显影,将后世大明的兴衰历程显现在大明君臣面前,献上各类军械、民生、百工之技,完成“名传天下”之目标,震动朝野。评价:五星!】

【影响力:不仅传遍朝堂勋贵百官,更深入民间百姓,震撼外邦使臣。评价:五星!】

【综合评价:五星!】

【恭喜宿主,达成第四阶段全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