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报道
周倩的采访笔记写得密密麻麻,相机里也捕捉了许多无声却有力的瞬间。她没有久留,在充分尊重医疗团队和患者的前提下,带着满满的素材和一颗被深深触动的心离开了。她知道,这篇报道的分量在于真实,在于那些细微之处所彰显的宏大情感与职业精神。
报道的发表尚需时日,但周倩的到来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涟漪已然荡开。她看待问题的深度和角度,无形中促使团队对自身工作有了更清晰的审视。沈南舟副院长特意召集了一次小型会议,讨论如何将“桥梁计划”的经验进行更系统化的总结,以期未来能帮助到更多类似情况的伤员。
医疗事件:深夜的警报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病房区格外宁静。宋墨涵在值班室查阅文献,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这种直觉来自于她对顾锦城身体状况每分每秒的关注。果然,凌晨两点刚过,连接顾锦城病房的生命体征监测仪发出了轻微但急促的警报。
宋墨涵几乎是瞬间弹起,冲向病房。屏幕上显示顾锦城的心率异常增快,血氧饱和度有下降趋势。他眉头紧锁,额头沁出冷汗,似乎陷入了某种痛苦的梦魇,呼吸急促而不规律。
“锦城!醒醒!”宋墨涵一边轻拍他的脸颊呼唤,一边迅速检查他的体征。排除了物理性梗阻等问题后,她判断这是严重的焦虑发作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很可能由噩梦触发。
她没有立即使用镇静药物,而是采取了这几个月来被证明最有效的方式。她俯下身,靠近他的耳边,用稳定而清晰的声音说:“锦城,是我,墨涵。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你在医院,很安全。跟着我的节奏呼吸,吸气……屏住……呼气……”
她重复着引导,一只手轻轻放在他的胸口,感受着他狂乱的心跳,另一只手握住了他冰冷潮湿的手掌。她的声音像是一道温暖的涓流,持续不断地涌入他被恐惧占据的意识深处。
值班护士也赶了过来,宋墨涵冷静地吩咐:“准备低剂量镇静剂备用,先观察。”
几分钟后,在宋墨涵持续的引导和肢体接触的安抚下,顾锦城的呼吸逐渐平缓下来,心率也开始下降。他艰难地睁开眼,眼神中带着噩梦残留的惊悸,但在看到宋墨涵专注而坚定的面容时,那惊悸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切的依赖和疲惫。他反手握住了她的手指,力道虽然虚弱,却传递着无声的确认和求助。
“没事了,只是噩梦。”宋墨涵柔声说,用纱布轻轻拭去他额头的冷汗,“我就在这里。”
这场夜间的突发状况,没有惊动太多人,却再次印证了情感支持在顾锦城康复中的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更直接作用于生理层面,帮助他稳定紊乱的神经功能。宋墨涵的及时判断和处置,避免了一次可能升级的医疗事件。
新人物线:康复师秦天
随着顾锦城身体基础的进一步稳固,更积极的物理康复被提上日程。林向远主任请来了康复科的顶尖高手——秦天治疗师。
秦天三十出头,身材精干,皮肤是常年户外运动的小麦色,眼神明亮,行动利落,带着一股运动员般的朝气。他曾服务于特种部队的康复中心,对军事训练伤和创伤后遗症的康复极有经验。他性格爽朗,言语直接,却又不失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