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战地记忆(1 / 2)

第七十章战地记忆

“桥梁计划”在谨慎的评估和调整中稳步推进。林向远主任的保留意见如同一根紧绷的弦,时刻提醒着团队不能有丝毫松懈。但也正是这种压力,促使方案细节愈发完善。李铮和“利刃”队员的来访频率和内容被精确规划,确保每次介入都能在顾锦城的承受范围内,最大化激发他的积极反应。

顾锦城的身体在缓慢恢复,肠道功能紊乱被精心调控的药物和饮食逐步纠正。但更显着的变化发生在他的精神层面。李铮等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战地元素”,更是一种强效的“身份认同强化剂”。在那些结构化的情景模拟中,他不再是单纯的病人,而是重新被置入那个他熟悉、并能发挥价值的指挥链和信任网络中。每一次成功完成指令,队友那句发自内心的“谢了,队长”,都像一块块基石,垒砌着他坍塌的自信。

战地记忆与病房温存

一次情景训练后,李铮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征得宋墨涵同意后,坐在顾锦城床边,聊起了些队里的琐事——新兵的趣事、装备的更新,语气轻松,仿佛只是老友间的闲谈。顾锦城安静地听着,目光专注,偶尔嘴角会极轻微地牵动一下。

宋墨涵在一旁整理器械,没有打扰这份属于男人们、属于军人的独特交流。她看到顾锦城放在毯子上的右手手指,无意识地模仿着李铮描述某种战术手语时的轻微动作。这一刻,她深深体会到,那种融入骨血的职业印记,即使在创伤的遮蔽下,也从未真正消失。李铮的存在,就像一阵风,吹开了些许尘埃,让内在的钢骨隐约显露。

李铮离开后,病房恢复了宁静。宋墨涵为顾锦城做日常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她的手指力度适中,沿着他小腿的肌肉纹理缓缓推压。顾锦城闭着眼,呼吸平稳。

“墨涵。”一声极低、略带沙哑的呼唤,几乎微不可闻。

宋墨涵的动作瞬间停顿,心跳漏了一拍。这是自他重伤醒来后,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叫出她的名字,不是在梦魇中,不是在痛苦的迷糊里,而是在这样平静的时刻。

她强压下翻涌的情绪,轻轻应了一声:“嗯,我在。”

没有下文。顾锦城依旧闭着眼,仿佛那声呼唤只是无意识的呢喃。但宋墨涵看到,他那只一直没什么反应的左手食指,极其缓慢地,在床单上划了一下,像一个短暂的停顿,又像一个无声的确认。

无声胜有声。宋墨涵继续手上的动作,眼眶却微微发热。她知道,那不仅仅是肌肉无意识的抽动。这是突破,是他在混沌的意识中,努力向她发出的信号,微弱,却坚定。

----

医院的生活并非与世隔绝。顾锦城作为“利刃”突击队的英雄队长,他的伤情和康复进展,在军地高层和部分消息灵通的媒体中,一直备受关注。沈南舟和林向远主任时常需要应对各方面的询问。

这天,康复科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军区报社的资深记者,周倩。她四十岁上下,气质干练,目光锐利中带着一份不易察觉的温情。她此行是经过层层审批,旨在做一期关于重伤军人康复的深度报道,主角自然是顾锦城和宋墨涵这支特殊的医疗团队。

周倩的到来,在团队内部引起了小小的波澜。林主任倾向于谨慎,担心过度曝光会影响患者休息和康复环境。沈南舟则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一则负责任的报道,可以让社会更了解军人和军属的付出,也能展现现代军医体系的进步。

最终,在征得宋墨涵和(通过宋墨涵间接沟通确认的)顾锦城本人的默许后,周倩被允许在特定时间、由宋墨涵陪同,进行有限度的观察和采访。

周倩很专业,她没有打扰治疗,更多的是静静观察,用笔和相机记录下点滴:宋墨涵为顾锦城做康复时专注的侧脸;李铮来访时,顾锦城眼中一闪而过的光彩;甚至只是午后阳光里,两人无声对坐时,那份无需言语的静谧与默契。

她采访宋墨涵,问题触及专业,也触及情感。“宋医生,作为他的主治医生和未婚妻,这种双重身份,如何在治疗中平衡?”

宋墨涵沉吟片刻,坦然回答:“很难完全割裂。医生的理性要求我客观判断,但爱人的情感让我能更敏锐地感知他细微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在顾锦城这样的特殊病例上,这种‘不纯粹’恰恰可能是最有效的药。因为他的伤,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而心灵的修复,需要信任和情感作为桥梁。”

周倩飞快地记录着,眼中流露出赞赏。她捕捉到了这个故事的核心——极端职业背景下的极致情感,理性与感性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