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心桥暗渡
秦怀远教授的到访,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沈南舟和整个医疗团队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他的点拨,结合顾锦城对李铮出现的剧烈反应,让治疗方案有了清晰的新方向:在巩固宋墨涵这个“安全岛”的同时,有计划地引入来自顾锦城熟悉世界的、充满积极意义的“战地元素”,重塑他的价值感和安全感。
新的康复计划被命名为“桥梁计划”。宋墨涵依旧是总负责人和情感核心,但李铮和“利刃”突击队的其他几名核心队员,被正式纳入辅助康复团队,定期、有规律地来访。他们不再仅仅是探视,而是带着任务而来。
第一次结构化介入,安排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康复室里,除了宋墨涵和萧雅,还有李铮和队里的爆破手兼医疗兵,绰号“山猫”的郑磊。郑磊心细如发,在队里时就负责初步战场救护,性格比李铮更显沉稳。
今天的课题由萧雅设计,宋墨涵主导情感支持,李铮和郑磊负责提供“战场语境”。模拟的不再是简单的指令识别,而是一个简化的战场救援情景:顾锦城需要根据李铮的手语指令(代表侦察信息),判断“伤员”(由郑磊扮演)的位置,并在宋墨涵的陪同下,将一只代表急救包的物品递送到“伤员”手中。
“队长,一点钟方向,灌木丛后,有战友腿部受伤,需要急救包。”李铮打出清晰的手语,眼神坚定,声音低沉而平稳,完全是战时报告的语气。
顾锦城的目光聚焦在李铮的手上,身体有瞬间的紧绷。宋墨涵轻轻握住他另一只手,低语:“锦城,我们可以做到,就像以前你带领大家一样。”
顾锦城深吸一口气,推着轮椅(在他的坚持下,他已开始尝试在辅助下使用轮椅移动)转向一点钟方向。郑磊扮演的伤员发出压抑的呻吟,但并不夸张,恰到好处地模拟了真实战场为免暴露而强忍疼痛的状态。
整个过程,顾锦城动作缓慢却异常坚定。他将“急救包”递过去时,郑磊接过,哑着嗓子说:“谢了,队长!”那一刻,顾锦城的手指在轮椅扶手上微微蜷缩了一下,眼神深处似乎有极细微的光闪过。
“成功!”萧雅在一旁记录,难掩兴奋。这不仅是一次身体协调训练,更是一次成功的角色代入和价值确认。他再次成为了那个被需要、能保护队友的“队长”。
宋墨涵看在眼里,心中暖流涌动。她看到了李铮他们带来的不可替代的力量——那种属于他们独特世界的、建立在生死与共基础上的绝对信任和认同。这种认同,是她作为医生和爱人,即使付出全部温柔也无法完全复制的。
医疗事件推动情感升温
康复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几天后,顾锦城因长期卧床和创伤应激,出现了较严重的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痛和低烧。这在脊髓损伤及ptSd患者中并不罕见,但处理起来需要格外小心,尤其是用药,需避免触发他的心理创伤。
深夜,病房里只亮着一盏昏黄的壁灯。顾锦城蜷缩在病床上,额头沁出冷汗,牙关紧咬,抵抗着身体的剧痛和随之而来的恐慌。生理上的痛苦极易撬开心理的防线,他眼神涣散,呼吸急促,仿佛又陷入了某个黑暗的回忆角落。
宋墨涵守在一旁,握着他冰凉的手,一遍遍用温热的毛巾擦拭他的额头和脖颈。“锦城,是我,墨涵。你在医院,很安全。只是肠胃不舒服,医生用了药,很快会好起来……”她的声音轻柔得像羽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力量。
她仔细观察着他的每一点细微反应,调整着安抚的节奏。当护士进来准备注射解痉药物时,宋墨涵敏锐地察觉到顾锦城肌肉瞬间的僵硬。她立刻对护士做了一个稍等的手势,然后俯身,几乎贴着顾锦城的耳朵,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锦城,只是帮你缓解疼痛的药,不是别的。相信我,好吗?你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