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千锤百炼
沈南舟博士的办公室内,烟雾缭绕——这罕见的情景源于他对面坐着的一位不修边幅、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者。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式军装,肩章已摘,但那股历经硝烟沉淀下来的气场,比许多现役军官更为迫人。他是军区总院退下来的老院长,也是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早期研究的先驱之一,秦怀远教授。沈南舟正将顾锦城的病例详细汇报给他。
“……情况就是这样,秦老。”沈南舟恭敬地说,“生理指标的恢复超出预期,但心理重建,尤其是语言和情感表达的通路,像是被一道无形的闸门封锁了。宋墨涵医生是他的‘安全岛’,效果显着,但我担心这种依赖过于单一,也担心……”他顿了顿,“创伤核心的阴影面积可能比我们预估的更大。”
秦怀远掐灭烟头,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南舟,你处理得对。先稳地基,再破坚冰。这种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兵,意志比钛合金还硬,但崩断时也最彻底。他不是脆弱,是承载过度。那个宋医生,是他的锚,但锚不能代替船自己航行。得给他一个新的支点,一个能让他重新感到‘被需要’,而不仅仅是‘被保护’的点。”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追忆的光:“我当年在南疆,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侦察排长,失语了三个月,最后是因为看到一个新兵因为他的一个手势避免了触雷,才猛地吼出了声。有时候,救赎不在过去,而在当下,在于他能否再次确认自身价值。”
沈南舟若有所思:“您是说……需要创造一个情境,让他能发挥本能,哪怕是极微小的‘保护者’角色?”
秦怀远点头:“循序渐进。另外,我注意到你报告里提到他有一次突破性的语言尝试,是在看到日出照片时。视觉、听觉、嗅觉……战场的记忆是多重感官的囚笼,或许,解锁也需要多感官的钥匙。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安全的、与积极记忆关联的环境刺激。”
就在两位专家深入探讨时,病房区的康复室内,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力。
康复治疗师萧雅设计的今日课题是“模拟战术指令识别与反应”。她利用简单的灯牌(红、绿、黄)和手势,模拟基础的“前进”、“停止”、“掩护”指令,要求顾锦城根据指令完成从A点到b点的移动、抓取物品等任务。目的是在不依赖复杂语言的情况下,激活他的战术本能和身体协调性。
顾锦城完成得一丝不苟,甚至带着一种刻入骨髓的精准。但当萧雅试图增加难度,引入一个代表“疑似危险,需谨慎探查”的闪烁黄灯指令时,顾锦城的动作明显停滞了。他的眼神瞬间变得警惕,身体微微低伏,进入一种临战状态,呼吸也随之急促。绿色指示灯再次亮起示意“安全”后,他依然僵在原地,额角渗出细汗。
宋墨涵在一旁看得心揪紧。她明白,这不是不配合,而是创伤记忆被触发了。那种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警觉,是战场生存的本能,此刻却成了康复的障碍。
萧雅没有强行继续,而是巧妙地切换回简单的红绿指令,待顾锦城状态平稳后,温和地结束了课程。课后,她找到宋墨涵:“宋医生,顾队长的基础反应非常好,但涉及到模糊指令或潜在威胁暗示时,阻抗很大。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既能挑战他,又不至于触发防御机制。”
宋墨涵想起秦老之前查房时无意中提起的“多感官刺激”,一个念头闪过:“萧老师,或许我们可以换个环境?总院的复健花园阳光很好,而且……我记得那边早晨能看到很美的日出。”
翌日清晨,复健花园。朝霞染红天际,空气清新冷冽。顾锦城坐在轮椅上,由宋墨涵推着,萧雅陪同在侧。不同于病房的封闭,开阔的空间和自然景象让顾锦城的眉宇间似乎舒展了些许。
宋墨涵故意将轮椅停在面向东方的最佳位置。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他脸上时,她俯身在他耳边,轻声说:“锦城,你看,日出。和我们蜜月时看到的一样,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