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军徽
顾锦城无意识间紧握军徽的举动,以及那清晰传入宋墨涵脑海的三个字,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团队,更在宋墨涵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后续几日的康复训练,顾锦城的意识活动虽未再出现如此强烈的爆发,但基线水平却有了显着且稳定的提升。他对物理干预的耐受度增强,意识湍流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明显下降。姜雨薇的数据图谱上,代表正向神经可塑性的曲线持续走高。这一切都表明,“军徽”作为情感锚点,精准地触动了他意识深处最坚韧的核心,为复苏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郑国锋教授在每日会诊中难掩兴奋:“这是里程碑式的突破!说明顾队长的意识并非被动恢复,而是在主动重构。情感记忆,尤其是这种带有强烈保护欲和责任感的情感,是驱动他穿越意识迷雾的关键引擎。”
林枫带来的情报分析也与这一发现相互印证。他确认,顾锦城昏迷前的最后任务,确与保护一位掌握了“蝰蛇”组织关键犯罪证据的当地女医生有关。任务过程极其惨烈,小队遭遇伏击,那位女医生最终是否获救,情报尚不明朗。“护住她”这三个字,极有可能指向那段浴血奋战的记忆。林枫建议,在后续的心理重建中,可以谨慎地引入相关正面元素,但要绝对避免直接触碰可能存在的创伤节点。
团队的工作重点,除了继续精进康复方案,也开始更多地关注顾锦城潜在的心理创伤修复。而在这专业、紧张甚至略带冰冷的医疗环境与外部威胁阴影下,宋墨涵与顾锦城之间那种超越常规医患关系的情感联结,愈发显得珍贵和温暖,成为支撑彼此的无形力量。
这日,为应对可能增加的康复项目,基地医院增派了一位资深战地创伤护理专家前来支援。来人是位四十岁上下、气质干练的女中校,名叫李瑶。她曾多次赴前线医疗站工作,处理过大量复杂战伤和应激障碍病例,经验丰富,眼神中既有军人的坚毅,也有医者的悲悯。
李瑶的到来,迅速分担了姜雨薇和周伟的部分压力。她尤其擅长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非药物性沟通,一些简单却充满人文关怀的触碰、低语,往往能起到安抚神经的奇效。她注意到宋墨涵每次意识连接后,都会在顾锦城床边静静停留片刻,有时会轻声对他说几句话,那种专注与温柔,远超寻常医生。
一次午间休息,李瑶与宋墨涵在茶水间偶遇。李瑶端着茶杯,状似随意地开口:“宋医生,顾队长的情况很特殊。我处理过很多重伤员,但像他这样,在意识深处依然保持着如此强烈执念的,不多见。那枚军徽,还有他无意识中的保护欲,都是他生命力强大的体现。”
宋墨涵微微一愣,轻轻点头:“是的,李中校。他的意志力……超乎想象。”
李瑶笑了笑,目光温和而洞察:“别叫我中校了,叫李姐就好。我见过太多生死边缘的情感,有时候,超越职责的关怀,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尤其是在我们这种环境下,纯粹的情感尤为可贵。”她顿了顿,低声道,“战地爱情,我见过不少。炮火连天中,一个眼神的交汇,可能比和平年代的千言万语更有分量。那是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信任,是绝境中互相点燃的希望。”
宋墨涵的心被轻轻触动,脸上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李瑶的话,像是一道暖流,悄然融化了她心中因专业身份而设下的部分界限,也让她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顾锦城那份早已超越同情与责任的情感。
李瑶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更细致的护理,也像一位温和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她时常与宋墨涵交流护理心得,偶尔也会分享一些战地见闻,那些关于牺牲、守护与等待的故事,无形中让宋墨涵更深刻地理解了顾锦城所处的世界,以及他沉默背后的深情。
几天后,一次常规生命体征监测中,周伟发现顾锦城有几项炎症指标有轻微升高。虽然未到警报值,但结合他复杂的伤情史,姜雨薇和李瑶都认为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感染前兆。团队决定立即进行一系列排查,并预防性调整抗生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