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铁腕清丈(1 / 2)

朱元璋那日在奉天殿掀了桌子,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接下来的几天,应天府乃至整个南直隶的官场,刮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腥风血雨。

毛骧的锦衣卫和曾泰派出的户部干员,像梳子一样篦过京畿各县。目标明确:查田亩,核税赋,抓典型。皇帝震怒,还能趁机扳倒几个对头。

结果触目惊心。

江宁县那个被张晋当例子点名的王大户,第一个倒了血霉。锦衣卫冲进他家,不仅查实了他将一百二十亩上等水田分散挂在八个远房穷亲戚名下,只按二十亩劣田缴税的劣迹,更从他家地窖里起出了堆积如山的粮食和成箱的金银。更离谱的是,还搜出了几封与县衙户房书吏往来分赃的信件。

案情呈报御前,朱元璋只批了两个字:“族诛。”

王大户一家老小,连同那几个贪腐书吏,被押赴刑场,当众砍了脑袋。家产悉数抄没,田产充公。消息传出,京畿震动!以往这种田赋上的猫腻,大家心照不宣,最多是罢官罚银,何曾见过如此酷烈的刑罚?还是针对一个颇有家产的士绅!

这还没完。溧水县一位致仕的工部员外郎,依仗儿子在京城为官,隐匿田产三百亩,抗拒新政,扬言“祖制不可违”,甚至串联乡绅联名上书。折子还没到京城,朱元璋的旨意先到了:“削职夺爵,田产充公,本人流放琼州,遇赦不赦。其子,革职查办。”

雷霆手段,毫不留情!

短短半月,南直隶范围内,因田赋舞弊、抗拒清丈被抄家、流放、甚至杀头的士绅胥吏,多达数十人!朱元璋用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向所有人宣告:这次改制,谁挡路,谁死!

朝堂之上,原本还跃跃欲试想劝谏的李善长等人,彻底闭上了嘴。皇帝杀红了眼,这时候撞上去,无异于自寻死路。淮西勋贵集团第一次在重大国策上,出现了集体失声。

血腥镇压的同时,技术层面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朱元璋彻底甩开了户部那套陈旧低效的体系,直接将张晋推到了前台。

皇宫西苑,临时划出了一大片区域,挂上了“清丈田亩总局”的牌子。来自工部、户部、五军都督府(负责军屯清丈)抽调的精干吏员和军官数百人,在此集中办公。而他们的总教官和总顾问,就是张晋。

张晋也毫不客气,把他那套“现代化”管理方法搬了出来。

他先是搞了个“岗前培训速成班”,教材就是他简化版的“田亩清丈与统计手册”。里面图文并茂,规定了统一的丈量工具(标准步弓、绳尺)、记录格式(他设计的表格)、数据复核流程。甚至还包括了简易的地形图绘制方法和……阿拉伯数字及简易计算口诀(加减乘除)!

“都给我听好了!”张晋站在一块大黑板前(他让工匠紧急赶制的),用粉笔写着歪歪扭扭的数字,“从今天起,记账、算数,都用这个!简单!方便!谁要是还敢用‘壹贰叁肆’慢慢磨蹭,耽误了进度,老朱……陛下饶不了你们!”

底下那些习惯了拨算盘、写繁体字的吏员们,看得眼花缭乱,叫苦不迭。但皇帝严令,张仙师亲自授课,谁敢不从?只能硬着头皮学。

接着,张晋引入了“分组承包责任制”。将清丈区域划分成块,任命小组长,规定时限和精度要求,完成好的有赏,出错漏的受罚。他还弄出了“流动红旗”和“蜗牛黄旗”,哪个小组进度快、质量高,就挂红旗,奖励酒肉;哪个小组拖后腿,就挂黄旗,组长当众做检讨。

这新鲜的管理方法,起初让老吏们很不适应,但效率却出奇的高。竞争意识被激发出来,谁也不愿挂黄旗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