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朝堂风波(1 / 2)

翌日清晨,奉天殿内,气氛格外凝重。文武百官肃立,敏锐地察觉到龙椅上的洪武皇帝,今日面色阴沉,目光如刀,扫过众人时,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

例行奏对开始,几件寻常政务过后,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户部,朕近来偶有听闻,京畿之地,田赋征收,似有隐情。曾泰,你给朕说说,去年应天府及周边州县,实收田赋几何?与鱼鳞图册所载田亩,可相符否?”

户部尚书曾泰心里“咯噔”一下,硬着头皮出列:“回陛下,去岁应天等地田赋,皆按旧例征收,虽有微末出入,大体……大体相符。鱼鳞图册乃国之根本,历年核查,当……当无大碍。”他话说得含糊,额头已见细汗。

“大体相符?当无大碍?”朱元璋冷笑一声,从龙案上拿起几张纸,正是昨日张晋画的那几张“鬼画符”般的图表(当然,他让太监重新誊抄了文字说明部分),“啪”地一声扔在御阶下,“那朕怎么听说,江宁县有王大户,占田百亩,纳税不及十亩之数?怎么听说,官仓所收,多为劣粮,而市面优质粮价高企,税负实则转嫁于小民?!”

图表散落,虽然百官大多看不懂那奇怪的图形,但上面的文字说明却清晰刺眼!列举的几个案例和数据对比,直指田赋征收中的严重不公和贪腐!

殿内顿时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几位知情的地方官和户部官员,腿肚子都开始打颤。皇帝竟然掌握了如此具体的民间实情?!

朱元璋目光锐利,扫过曾泰,又扫过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詹徽,你监察百官,风闻奏事,对此等情弊,可有察觉?”

詹徽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汗如雨下:“臣……臣失察!请陛下治罪!”

“失察?”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案,霍然起身,“好一个失察!朕看你们是眼瞎心盲!要么,就是官官相护,沆瀣一气!”

天子震怒,百官齐刷刷跪倒一片,高呼:“臣等有罪!陛下息怒!”

就在这压抑的寂静中,一个苍老却沉稳的声音响起:“陛下息怒。老臣有话要说。”

众人抬头,只见韩国公、太师、中书省左丞相(注:洪武十三年已废中书省,此处为艺术加工,突出李善长地位)李善长,颤巍巍地出列。他是淮西勋贵之首,开国元老,地位尊崇。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太师有何话说?”

李善长拱手,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陛下,田赋之法,乃历代沿袭之祖制,丁税、地税并行,自有其道理。或有胥吏贪墨,士绅不法,此乃人祸,非制度之过也。陛下圣明,严刑峻法,查办蠹虫即可。若因噎废食,轻言改制,动摇国本,恐非社稷之福。且《孟子》有云:‘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骤然改制,触动天下士绅,恐生变乱,望陛下三思!”

一番话,引经据典,扣上“祖制”、“国本”的大帽子,更是隐隐以“天下士绅”代言人自居,绵里藏针,阻力十足!

不少出身士绅的文官,闻言都暗暗点头,觉得李善长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朱元璋脸色更加难看。李善长的话,代表了一股极其强大的保守势力。他若强行推动,必然面临巨大的阻力。

就在这时,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大殿角落传来,带着几分戏谑:“哎哟喂,李太师这话说的,我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啊?”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张晋不知何时溜达到了殿柱旁,靠着柱子,双手抱胸,一脸“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表情。

朱元璋皱眉:“张晋,朝堂之上,休得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