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慢看济公传 > 第158章 李涵龄神相度群迷 王太和财色不迷性

第158章 李涵龄神相度群迷 王太和财色不迷性(1 / 2)

上回书说到,王太和在松江府大街,请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为自己相面。那老道端详他片刻,神色凝重,缓缓开口:“贫道直言,居士莫怪。观阁下之相,额无主骨,难承祖业;眼无守睛,心性不定;双眉寒散,兄弟无靠。山根低陷,祖业凋零;准头为土星,主财库,然阁下井灶(鼻翼)太空,乃有财无库之相,一生财来财去,难以积存。更兼螣蛇纹入口(嘴角纹路入唇),主……晚年饥馑之忧。”

老道顿了顿,见王太和面色发白,仍继续道:“阁下七岁丧父,九岁丧母,十六岁驿马星动,离乡背井,奔波劳碌。幸得为人勤俭,尚能糊口。然自此之后,运程恐将日渐衰微,一日不如一日。至于往后……唉,天机不可尽泄,贫道亦不便多言了。”

王太和听罢,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顶门!这道人所言,竟将自己过往际遇说得分毫不差!想到那“螣蛇纹入口”、“晚年饥馑”的断言,更是心如死灰。他木然付了卦金,失魂落魄地回到暂住的难提寺。

当晚,王太和辗转反侧,老道的话语如同魔咒,在耳边反复回响。“一世不能存财”、“终归饿死”……他望着窗外凄冷的月光,万念俱灰:“既是命中注定要饿死,我还这般辛苦奔波作甚?何必再连累他人?不如归去,退了韩家的婚事,让人家姑娘另寻好人家,莫要跟着我受这穷困潦倒、最终冻饿而死的罪过!”

想到此处,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只觉得心如刀绞,泪水无声滑落。次日,他便向寺僧退了僧房,挑起那副承载着微薄希望的书箱,踏上了返回兴隆庄的归途。一路之上,他垂头丧气,步履蹒跚,往日的勤勉劲儿荡然无存,只觉前路茫茫,一片黑暗。

这日晌午,行至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僻路段,王太和又累又乏,见道旁有片小树林,便放下书箱,打算歇歇脚再走。刚走进林子,忽见草丛中有一个明黄色的缎子包袱,十分显眼。他拾起包袱,入手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硬木小匣,挂着铜锁,另有一个小口袋,装着钥匙。

王太和心中好奇,用钥匙打开木匣,顿时眼前一亮!匣内竟是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器!两对雕工精细的金镯子,每只都分量十足,另有数件金钗、金簪等首饰,金光灿然。依宋朝时金价,一两黄金可兑五十两白银,这一匣金器,折算下来,价值远超千两白银!

若在往日,王太和或许会为这“横财”欣喜。可此刻,他摸着这些冰冷的金器,想到老道“有财无库”的断言,不禁苦笑:“我王太和命中无福消受钱财,捡到再多,只怕也是镜花水月,徒增烦恼。若是失主所丢,或是仆役为主人办事遗失,这东西关乎性命!我若贪下,岂非害人性命?罢了,我虽命苦,却不能做此损阴德之事。”

于是,他将金器原样包好,放入书箱,自己则坐在树林边等候失主。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只听北面马蹄声急,一名二十多岁、家仆打扮的青年,骑着一匹黑马飞驰而来,满脸惊惶,汗如雨下。到了近前,那人滚鞍下马,冲着王太和拱手便拜,声音发颤:“这位先生请了!在下苏兴,乃临安城苏北山苏员外家仆。奉家主之命,前往松江府姑奶奶家取回此包袱,内有金镯两对、金首饰若干。行至此处,马匹受惊,将包袱颠落。小人好不容易勒住马,返回寻找。若寻不回这包袱,小人……小人只有死路一条了!先生若拾得,万望归还,便是救了小人性命!苏兴永世不忘您的大恩大德!”说罢,连连作揖,几乎要跪下来。

王太和见他情真意切,不似作伪,便从书箱中取出包袱,递了过去:“你看看,可是此物?”

苏兴接过,打开一看,激动得声音都变了:“正是!正是!一件不少!先生,您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他拉着王太和的手,千恩万谢,又问:“恩公高姓大名?仙乡何处?他日若到临安,务必到青竹巷四条胡同苏府寻我,容我报答!”

王太和淡淡道:“石杭县兴隆庄,王太和。报答不必,物归原主乃是本分。”

苏兴过意不去,掏出五两银子硬要塞给王太和:“恩公,这点心意,请您务必收下,买杯茶喝!”

王太和推开银子,正色道:“我若贪图钱财,何必还你?拿回去吧。”

苏兴见王太和态度坚决,知是遇到了真正的君子,感激涕零,跪下磕了一个头,方才上马,再三拜谢而去。

望着苏兴远去的背影,王太和心中更是感慨老道相术如神。自己空守着千两黄金而不能取,岂非正是“有财无库”的应验?他叹了口气,挑起书箱,继续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