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西,钱塘门外,新开张的“双义楼”酒楼内,人声鼎沸,觥筹交错。三层楼阁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好不热闹!掌柜的李兴站在柜台后,满面红光,一边拨拉着算盘,一边招呼着络绎不绝的客人。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崭新的绸缎长衫,看着这兴旺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是个濒临破产的小酒馆老板,为了一家老小的温饱而愁眉不展呢?
李兴原是本地人,年轻时在酒楼跑堂,为人勤快本分。后来攒了点钱,经人撮合,娶了邻村一个寡妇的女儿王氏为妻。岳母无人照料,也一并接来同住。婚后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五口,全靠李兴一人手艺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
幸而遇到一位常来吃饭的赵姓老财主,见李兴老实肯干,便借给他五百两银子,让他自己开个小酒馆。李兴感恩戴德,在钱塘门外租了间小铺面,起早贪黑地经营。奈何时运不济,买卖始终不见起色,眼看就要赔本关门。赵老财主心善,见李兴确实努力,便说:“李兴啊,这买卖既然做不起来,那五百两银子我也不要了,铺子你自己撑着吧,能混口饭吃就行。”
李兴感激涕零,遣散了伙计,只留一个小帮工,自己既当掌柜又当厨子,后院住家,勉强维持生计。
转折发生在一个傍晚。那天,来了几位气度不凡的客人,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还跟着几顶轿子。他们包了雅间,要了酒菜,还带着天平秤,似乎是在分什么东西。李兴小心伺候,见他们分的是黄澄澄的马蹄金,这个三百两,那个二百两,看得他心惊肉跳。客人走后,留下五两银子作赏钱。李兴正为无钱进货发愁,这五两银子可谓雪中送炭。他收拾桌子时,更发现客人遗落了一个蓝色绸缎做的银幅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二十锭十两重的马蹄金,足足二百两!
李兴的妻子王氏看到这么多金子,喜出望外:“当家的!这是财神爷送钱来了!快买香拜拜!”
李兴却摇头:“这钱不能要!这是客人落下的,得还回去!”
王氏急了:“你傻啊!咱们穷得叮当响,捡到就是老天爷赏的!谁丢了谁倒霉!”
夫妻俩为此大吵一架。李兴坚持道:“俗话说‘横财不富命穷人’,这不明不白的钱,拿了要折寿的!”他硬是把银幅子收好,等失主来寻。
果然,第二天就有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来问:“掌柜的,昨天我家大人在此用餐,丢了一个蓝绸银幅子,里面有二十锭金子,可曾见到?”
李兴二话不说,取出银幅子原物奉还。那管家见他如此诚实,悄悄说:“掌柜的,实话跟你说,我家大人未必记得是丢在这儿。咱俩一人十锭分了,神不知鬼不觉,如何?”
李兴正色道:“我若想贪这钱,就不会承认见到了!请带我去见失主。”
管家只好带他去到秦相府四位管家——秦安、秦顺、秦志、秦明的府上。原来昨日是他们在此分配为秦相爷购置坟地余下的一千二百两黄金。李兴物归原主,秦安要赏他一锭金子,被他婉拒。回家后,王氏又哭闹一场,说他死脑筋。
然而,李兴的诚实却为他带来了更大的福报。过了一个多月,秦安等四位管家竟派人用轿子将他接到一处新建的三层豪华酒楼前。秦安对他说:“李兴,我们兄弟四人见你为人厚道,诚实可靠。这里新盖的酒楼,连地带建筑、家具摆设,总共花了两万两银子。我们送你做个营生,以后这‘双义楼’就是你的产业了!我们与你结为异姓兄弟,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李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四位管家处理一桩请托事务,得了五万两银子的好处,他们拿出两万两,特意为李兴置办了这份产业,既是报答他拾金不昧的诚信,也是为自己积个善缘。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盛大的开业场面。本地官员、富商巨贾,冲着秦相府管家的面子,纷纷前来送礼道贺。楼上雅座全是贵宾,楼下散座也挤满了因“新张减半”优惠而来的普通食客。李兴站在柜台后,看着这红火景象,恍如梦中。
然而,乐极生悲。就在这喜庆的日子里,麻烦找上门了。
先是来了个穷和尚(济公),吃完饭要记账,伙计不允,和尚竟以“打官司”相威胁。李兴想着今日喜庆,又是出家人,便破例允了,还多给了和尚一吊二百钱让他零花。没想到和尚得寸进尺,又要酒要菜。更糟的是,旁边一些贪小便宜的食客见和尚“闹”来了好处,也纷纷效仿,吃了两吊要记三吊,吃了三吊五要记十吊!眼看善门难开,要吃白食的人越来越多,李兴忍无可忍,站出来说道:
“各位高邻!我李兴今日开业,承蒙大家赏光!但我这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方才给和尚行个方便,是念他是出家人。诸位若是这般效仿,我这小店怕是开不到明天了!还请诸位体谅!”
话音未落,酒楼门帘一掀,走进一个歪戴帽子、斜披大氅的汉子。此人五十多岁年纪,黄脸膛,短眉圆眼,鹰钩鼻,裂腮额,几根稀疏的黄胡子,一副市井无赖的模样。他名叫姚荒山,是本地有名的地痞,专以敲诈勒索为生。听说双义楼掌柜怕事,吃饭还能“倒找钱”,便想来讹一笔。
姚荒山大摇大摆走到柜台前,一拍桌子:“李掌柜!恭喜发财啊!欠我的二百两银子,该还了吧?”
李兴一看是他,气就不打一处来!这姚荒山平日里游手好闲,自己何时欠过他钱?分明是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