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带着苏禄和冯顺二人,在一家名为\"悦来居\"的酒馆前停住了脚步。这酒馆虽不大,却颇为干净,门前挑着个酒旗,在晚风中轻轻飘动。
\"师父,咱们不是要去找高先生吗?怎么在此停下了?\"苏禄擦着额头的汗问道。
济公眯着眼看了看酒馆的招牌,摸了摸肚子:\"赶了一天的路,肚里唱空城计哩。吃饱了才有力气找人不是?\"
三人走进酒馆,拣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小二忙上前招呼,济公点了几样素菜,又要了一壶酒。苏禄心急如焚:\"圣僧,既然已经到了余杭县,何不先把高先生找来一起用饭?\"
济公不紧不慢地斟了杯酒,咂了一口才道:\"莫急莫急,人海茫茫,找个人哪有那么容易?先填饱肚子再说。\"
酒足饭饱后,三人出了酒馆,进了南门。余杭县城内颇为繁华,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走到十字路口,往东一拐,远远就看见了县衙门的朱漆大门。
就在这时,济公突然加快了脚步,径直朝衙门里跑去。苏禄急忙喊道:\"师父!衙门重地,不可乱闯啊!\"
可济公仿佛没听见,一溜烟就钻进了衙门。苏禄和冯顺面面相觑,只得硬着头皮跟了进去。
刚进大门,就听见堂上传来惊堂木的巨响,紧接着是衙役们的威吓声:\"抄手问事,万不肯应,左右看夹棍伺候!\"
一个威严的声音喝道:\"把高国泰夹起来再问!\"
济公闻言,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苏禄和冯顺也愣住了——高国泰怎么会在这里吃官司?
说来话长。那日高国泰在城隍山与妻子陆素贞分别后,心中百感交集。他本是个读书人,脸皮薄,不愿寄人篱下,可现实却逼得他走投无路。
\"天地之大,竟无我高国泰容身之处。\"他长叹一声,最终还是决定返回故乡余杭县。
搭船的路上,他望着滚滚江水,心中五味杂陈。同船的乡亲见他落魄,好心给了他一百文钱做船资。可这区区一百文,连吃顿饭都不够。
船到余杭,高国泰已是身无分文。站在熟悉的土地上,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贫居闹市有钢钩,钩不住至亲骨肉;富在深山有木棒,打不断无义亲朋。\"这两句古话,此刻体会得尤为深刻。
走投无路之下,他来到了南门外的城河边。望着湍急的河水,他心一横,准备跳河自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朋友,千万勿跳河!\"
高国泰回头,见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快步走来。这人身高六尺,膀大腰圆,头戴青壮帽,身穿粗布衣裳,外罩一件青绸子英雄氅,面色紫红,环眉阔目,显得十分豪爽。
\"先生乃读书人,何故寻此短见?\"青年关切地问道。
高国泰苦笑道:\"阳世三间已无我立足之地,不死何为?\"
青年拍拍胸脯:\"在下王成壁,就在此地居住。先生在河沿当个揽班的,专帮客商找人手卸货。先生有何难处,不妨与我说说。\"
高国泰见此人诚恳,便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道来。王成壁听后哈哈大笑:\"先生聪明反被聪明误!走,我先请你喝两杯,再从长计议。\"
二人来到一家小酒馆,王成壁热情地劝酒劝菜。酒过三巡,他说道:\"我现在手头紧,要等半天才有进项。不如先生先随我去拉船纤,挣些饭钱。\"
高国泰面露难色:\"我手无缚鸡之力,如何拉得动纤?\"
王成壁正色道:\"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先生暂且委屈几日,等我有了钱,定助先生接回家眷,再托人找个学馆安身。\"
高国泰思忖片刻,觉得此人虽粗豪,却是一片真心,便点头应允。
来到河边,王成壁与一艘货船的管船打了招呼,安排高国泰上船拉纤。开船后,其他纤夫都喊着号子,高国泰却想起《中庸》里的句子,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众纤夫闻言哄堂大笑。高国泰面红耳赤,却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拉纤。
船行至殷家渡,卸货后又装上新货返程。这一来一回,把高国泰累得筋疲力尽。好在返程时,王成壁如约在码头等候。
\"先生辛苦了!\"王成壁热情地迎上来,\"我今日进了一笔款,共三十五吊钱。走,我们先去吃茶用点心,然后进城换银子,明日就去接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