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整风(1 / 2)

“勐卡事件”的硝烟散去,留给沈青云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沉甸甸的警示与反思。他深知,政法委书记的职责,远不止于应对突发危机,更在于日常的监督、管理与制度建设,在于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从源头上筑牢安全稳定的根基。一场以“强化监督、整肃纪律、提升公信”为核心内容的政法系统内部整风,在他的主导下,悄然拉开序幕,其锋芒首先指向了司法领域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整治司法腐败,清除“害群之马”。

整风的切入点,源于一份看似平常的信访材料汇总。沈青云有个习惯,每月会抽时间亲自翻阅一批由信访部门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来信。其中,连续几封来自不同地区的信件,都反映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在涉及某些特定类型的经济合同纠纷中,不同法院、甚至同一法院不同法官,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尺度不一,导致判决结果差异巨大,当事人感到“无所适从”,质疑司法公正。

起初,沈青云以为这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自由裁量权”问题。但他让政法委研究室调取了近三年来全省法院系统涉及此类纠纷的上诉案件和再审案件卷宗,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比对。结果令人吃惊:确实存在一批案件,案情高度相似,证据链完整度相当,但最终的判决结果却南辕北辙,尤其是在涉及地方重点企业或某些特定背景当事人的案件中,这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更为突出。

“这绝不是简单的认识分歧或水平问题。”沈青云在政法委书记办公会上,将分析报告重重放在桌上,脸色严峻,“背后极可能存在人为干预、利益输送,甚至是赤裸裸的司法腐败!我们必须查清楚,这些异常判决的背后,到底是谁在操纵,又是谁在充当‘保护伞’?”

他决定成立一个由政法委牵头,抽调省高院、省检察院纪检组、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精干力量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代号“清源行动”,进行秘密初查。调查组直接对他负责,行动高度保密。

调查组的行动极其谨慎。他们避开常规的案卷评查路径,而是从外围入手,重点排查那些在相关案件中异常活跃的律师、法律顾问,以及频繁出入法院系统、与法官交往过密的特定人员。

网安部门的技术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海量通讯信息、资金流水、出行记录的交叉碰撞和深度挖掘,一个名叫“王睿”的人逐渐浮出水面。此人表面身份是省城一家小型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但实际上,其主要业务并非正常代理案件,而是充当“司法掮客”。他交际广泛,尤其与省内多个中级法院、基层法院的法官关系密切,经常组织饭局、安排“活动”,出手阔绰。

调查组发现,在多起存在争议判决的案件中,都出现了王睿的身影。他往往以“法律咨询”或“专家论证”为名,接触案件当事人或其代理律师,暗示自己有“特殊渠道”可以影响审判结果,并收取高额“活动经费”。这些资金,通过其控制的多个空壳公司和个人账户进行复杂流转,最终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相关法院的个别法官及其亲属账户。

“抓王睿,撬开他的嘴!”在掌握了王睿涉嫌行贿和介绍贿赂的初步证据后,沈青云果断下令。

王睿到案后,起初还抱有侥幸心理,自恃关系网深厚,百般狡辩,试图蒙混过关。但面对调查组出示的其与多名法官异常资金往来的铁证,以及其与当事人沟通时留下的录音、聊天记录中那些充满暗示和承诺的言辞,他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

负责审讯的,是省检察院一位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和公安厅一位擅长心理攻坚的经侦民警。他们不急不躁,采取政策攻心与情感感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向其阐明主动交代、检举立功可以获得从宽处理的法律政策,另一方面,也客观分析其面临的严峻法律后果,并适时出示了部分已被控制的法官的初步交代材料。

“王睿,你以为你背后的人还能保你吗?他们现在自身难保!想想你的家人,想想你如果顽抗到底,会是什么下场?现在是你唯一的机会!”检察官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着王睿脆弱的神经。

经过连续数日的激烈思想斗争,王睿最终败下阵来。他不仅交代了自己长期充当“司法掮客”,通过行贿、性贿赂等多种方式,拉拢腐蚀法官,干预司法裁判的犯罪事实,还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名单和具体情节,涉及省高院一名副庭长、两个市中院的副院长、庭长以及多名基层法院法官,共计十余人。

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份名单触目惊心,其中不乏一些在系统内颇有“声望”、甚至被认为是“业务骨干”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