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尘封的罪证(2 / 2)

消息传到沈青云这里,他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果然沉不住气了。看来,我们找对方向了。”他立刻指示吴军:“突审这个人,查清指使者。同时,将我们已掌握的关键档案原件,立刻转移到绝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专业保护和证据固定。”这一出“将计就计”,不仅保护了证据,还抓住了对方企图毁灭证据的现行,获得了一个可能撬开缺口的新人证。

“档案室事件”的发生,像一块试金石,让一直在观望的李伟彻底看清了局势。张涛为了掩盖家族旧账,已经不惜动用非常手段,这充分说明其问题之严重,也显示其到了狗急跳墙的边缘。再与之捆绑,风险巨大。

他主动约见了沈青云,这次地点选在了市委招待所一个极其隐秘的房间。

“沈市长,档案局的事,我听说了。”李伟开门见山,神色凝重,“没想到,他们竟然敢这么干!这是无法无天了!”他顿了顿,仿佛下定了决心,“关于那片地,我知道的也不多,但当年我还在区里工作时,隐约听说过一些风言风语,说张主任(张涛父亲)为了一个外来老板,硬是把一块好地的性质给改了,后来那老板跑了,地也荒了,留下个烂摊子。当时很多老同志都有意见,但都被压下去了。”

沈青云给他倒了杯茶,静静听着。

李伟继续道:“张涛在绵水经营这么多年,很多要害部门都有他的人。您想动他,光靠现在这些,恐怕还不够。他在省里……也有根子。我建议,您可以把目前掌握的情况,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直接向省纪委主要领导做一次秘密汇报。必须绕开可能被干扰的常规渠道。”

这番话,意味着李伟不仅提供了更具体的线索,还表明了站队态度,甚至给出了关键的行动建议——直通省纪委顶层。

“李市长,感谢你的信任和支持。”沈青云郑重地说,“维护党纪国法,还绵水一个清朗的政治生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个针对张涛的坚实同盟,在危机中正式结成。

沈青云采纳了李伟的建议。他动用了父亲沈振邦留下的一条极其隐秘、绝对可靠的关系渠道,将关于张涛及其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特别是违规操作土地性质、企图毁灭证据等情况的详细报告,直接递到了省纪委书记的案头。

报告证据扎实,逻辑清晰,既有历史档案为证,又有最新企图毁灭证据的现行,更有指向张涛本人多次阻挠棚改工作的行为佐证,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和合理的怀疑。

省纪委书记在仔细阅示后,高度重视,立刻召集了核心人员开会研究。绵水市的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普通经济案件的范畴,涉及到了权力寻租的历史延续性和政治生态的深度污染。

就在沈青云收到省纪委“已收到材料,正在依法依规研究处理”的密信回复当天晚上,张涛再次打来了电话。这一次,他的声音失去了往日的沉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焦躁和最后通牒式的威胁:

“沈青云!你不要把事情做绝了!绵水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有些人,有些事,不是你一个外来户能碰的!你现在收手,大家还能相安无事!否则,后果不是你承担得起的!”

沈青云平静地听着,直到张涛说完,才淡淡地回了一句:“张副书记,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党性原则,对得起绵水人民。至于后果,该承担的人,一个也跑不了。”

电话被狠狠挂断。沈青云知道,与张涛的最终摊牌,已经近在眼前。省纪委的介入,意味着这场绵水官场的风暴,即将上升到新的层面。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狂风暴雨的准备。他的目光越过办公室的窗户,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在历史尘埃和现实博弈中挣扎了太久的土地,即将迎来破晓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