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尘封的罪证(1 / 2)

市档案局那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楼,带着一种与时代脱节的静谧。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灰尘和淡淡霉味混合的特殊气息。在局长亲自引领下,沈青云的秘书和孙悦派来的两名绝对可靠的审计骨干,进入了位于地下室的核心档案库。

这里保存着绵水市自建国以来最完整的历史档案。关于城北棚户区那片土地的卷宗,数量庞大,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工作异常枯燥且繁重,如同大海捞针。他们需要从泛黄、易碎的早期地契、规划手绘图、会议记录汇编中,寻找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

第一天,一无所获。早期的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文件归类混乱,字迹潦草模糊。第二天下午,一位年轻的审计人员小陈,在翻阅一批标记为“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城市建设委员会会议纪要(非正式)”的散装文件时,手指停在了一页纸上。

“孙局,秘书同志,你们看这个……”小陈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

那是一份日期为“1992年7月15日”的非正式会议记录摘要,参会人员包括当时的市建委主任、规划科长、土地管理科负责人等。记录用词隐晦,但核心意思明确:为支持“某重点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落地,拟对城北一片“集体建设用地”(即现在棚户区核心区域)的土地性质进行“适应性调整”,将其从“限制开发”调整为“可进行工业及配套开发”。

“这不符合当时的法定程序!”孙悦拿到复印件后,立刻敏锐地指出,“那个年代,土地性质变更,尤其是集体用地,需要层层报批,有极其严格的流程。但这只是一份内部非正式会议记录,没有上级批复文件,没有公告,更没有提到对原土地使用者的补偿安置方案!”

更关键的是,记录末尾有一行手写的小字备注,字迹与正文不同:“此事按张副主任指示办理,注意保密,不留正式文。”而当时的市建委,确实有一位姓张的副主任,名叫张承业——正是如今市委副书记张涛的父亲!

“果然……根子在这里!”沈青云看着孙悦连夜送来的报告和影印件,眼中寒光闪烁。张涛家族与这片土地的纠葛,竟然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其父利用职权,违规操作土地性质,为所谓的“重点项目”开路(后来证明那项目没多久就黄了),这恐怕才是这片土地后来产权复杂、开发屡屡受阻的真正“原罪”!张涛后来的种种阻挠,不仅仅是为了利益,更可能是在掩盖其父当年违规操作的历史!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沈青云的人频繁出入档案局,尽管打着完善地方志的旗号,但还是引起了张涛安插在政府办眼线的注意。消息很快传到了张涛耳中。

张涛起初并未太在意,认为沈青云是在做无用功。但当心腹提醒他,调查方向可能涉及“历史档案”,特别是“九十年代初的城建档案”时,他端着茶杯的手猛地一颤,滚烫的茶水溅了出来,烫红了手背都浑然不觉得

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那段被他家族刻意掩埋、视为最大禁忌的历史,难道要被翻出来了?他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一定要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否则将是灭顶之灾!沈青云怎么会想到去查那么久远的东西?是误打误撞,还是……有人指点?李伟那张看似忠厚的脸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恐慌只持续了片刻,多年官场历练出的冷酷和决断迅速占据上风。他立刻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低沉而急促:“档案局那边,想想办法,让一些‘该消失’的东西消失。做得干净点,像意外。”他不能直接去阻止调查,那等于不打自招,只能用这种隐蔽的方式,试图销毁关键证据。

两天后的深夜,市档案局核心档案库所在的老楼区域,电路“恰好”发生故障,导致监控系统短暂失灵。一个黑影借助这短暂的黑暗,撬开了库房的老式门锁,潜入其中。他的目标明确,直奔存放九十年代初城建档案的那几排架子。

然而,就在他刚找到目标卷宗,准备用随身携带的微型喷灯进行销毁时,库房内的应急灯骤然亮起!早已埋伏在外的吴军安排的便衣民警一拥而上,将此人当场按住。

“你们……你们干什么?我是档案局保卫科的,我来巡逻!”那人惊慌失措地挣扎叫嚷。

带队警官冷笑一声,从他身上搜出了撬锁工具、喷灯以及那张标记着目标档案位置的纸条。“巡逻需要带这个?需要撬锁?需要挑监控坏了的时候?”人赃并获,不容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