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听说是大孙的奏折,都没等茹瑺说完,就一把抢了过来,一字一句的读了起来。
茹瑺见皇帝陛下在认真的看奏折,不无得意的看了眼陈宗礼和秦逵两人,眼神中充满了挑衅的意味。
他之所以说后边这段话,就是想告诉这俩货,人家秦指挥使懂得官场规矩,并没有越级上书,让这俩货别跟着叽叽歪歪!
当然,他这样说,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拍马屁。
作为朝中仅有的几个知晓秦牧真实身份的人,茹瑺天然的有一种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就如同后世的重生者,能预见到双色球的开奖号码一般,让他整个人都爽翻了。
朱元璋看完秦牧所写的奏折,不由得意的哈哈大笑。
此时的朱元璋,就如同后世的家长拿到孩子的满分试卷一般,整个人高兴的快要炸开了。
他将奏折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满意,越看越欢喜。
这奏折不仅合乎规范礼仪,说的头头是道,甚至连基于什么条件,判断出夜里会有风雪这种事情都点出来了。
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官员,只会给上级找麻烦,出难题。
他在提出夜里会有风雪之时,还同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这一点非常难得,这证明这孩子不是只会夸夸其谈,是真正懂实务,会做事的人。
与之相比,皇孙朱允炆的赈灾之策简直就是一坨狗屎。
非但没有任何建设性建议,反而在执行的时候,被他搞得一团糟。
连区区民乱都不能预测,民乱暴起之时还束手束脚,不能施展雷霆手段将其迅速平息。
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差点酿成惨案,说一句废物都不为过。
再看看他大孙干的这事,那叫一个漂亮!
从始至终,秦牧就没露面,通过朝廷已有的部门和衙门,就把赈灾这事办的漂漂亮亮,且没有丝毫隐患。
他在奏折最后一部分提出的以工代赈,更是给了朱元璋眼前一亮的感觉。
每年冬季之时,应天府都会征发徭役,修整城墙,深挖护城河等等。
秦牧不仅看到了这一点,还提出让朝廷招募灾民替农户服徭役,然后让本应服徭役的农户,只需要出一定量的粮食,用来支付给京师附近的灾民即可。
这样一来,朝廷不用花一分钱,既能赈济灾民,又能修缮城墙,深挖护城河,又能收拢天下民心。
此可谓一举三得!
这等老成持重之言,深析治国理政之要的谏言,如果是朝中官员提出。
老朱都会惊为天人,不管其官职几品,他都会将其调入中枢,让其参预国事,倚为辅国重臣!
然而,别说朝中的六部尚书没想到,就是他这个当了二十几年皇帝的人,面对此等天灾都束手无策。
秦牧一个不满十八岁的孩子,能想的如此全面,如此到位,岂能不让他喜出望外?
朱元璋在激动之余,连说了三个“好”字。
最后,更是满脸得意的将奏折递给跪在一旁的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传阅。
“两位爱卿也看看,这折子写的咋样!”
两人本来是怀着挑刺的心情接过去的,可是看了一遍后,无不惊为天人。
尤其是他最后这条以工代赈,不仅结合了京师的地理环境,更是兼顾了法理人情。
按照他这个法子,朝廷几乎不用掏钱,就能做到赈济灾民的同时,又让京师的城墙、护城河得到彻底的修缮。
而且,京师附近的农户也能因此受益,不用冒着严寒离家服徭役,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两人看过之后,齐齐朝着陛下叩首,口中称贺。
“陛下,玄武卫指挥使真乃天纵之才!”
“臣恳请陛下除去其军职,将其调入户部……”
“臣也恳请陛下将其调入工部,只需历练几年,此子就算不能出任工部尚书,也能胜任侍郎之职!”
所谓侍郎,即副职之意。
若是换算成后世的职务,可类比工业信息副【部】级别,这已经算得上是真正的高官了。
朱元璋听到两位尚书也对秦牧推崇备至,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兵部尚书见两人敢公然挖自己的墙角,当场就不干了。
“陛下!”
“玄武卫都指挥使秦牧,乃是我兵部所属,就算是调入朝中,那也该在兵部任职,岂能去工部和户部混日子?”
陈宗礼、秦逵听到这话,咬死茹瑺的心都有了。
“茹尚书,你把话说明白,我们户部和工部怎们就混日子了!”
茹瑺刚刚得到朱元璋的夸奖,小尾巴都要翘上天了。
听到两人不服,登时冷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