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
宜兴山中。
削职闲居的唐顺之,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他通过往昔同僚、门生故旧等渠道,竭力搜集着北方的战报与黑袍军的政令举措。
“这......”
看着情报,唐顺之不由神色凝重!
如今灯火下,他眯起眼睛,看着当关于南阳之战细节、均田令实施细则、李有泉被斩以及火器训练的消息汇聚到他书案上时,这位昔日力主改革、精通政务兵事的官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忧虑。
他不是个胆小之辈,甚至罢官也是因为胆敢劝说嘉靖上朝,如今他并非简单地惊叹于黑袍军的战斗力,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其对大明王朝根基的致命侵蚀。
唐顺之捻着胡须,在书房内久久踱步。
“均田免赋,肃贪立威。”
他喃喃自语,眉头紧锁。
“此二策,看似寻常,实则直指我朝积弊核心啊!”
大明立国至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缙绅优免滥觞,国库空虚,底层民不聊生,此乃动乱之源。
而黑袍军竟能在他控制的五府之地,雷厉风行地推行均田,虽手段酷烈,抄没缙绅之家,但确实将土地分予无地贫民,瞬间赢得了最广大底层民众的尊重。
“此乃收买人心之阳谋,更是,另立炉灶。”
他忧心忡忡地想。
尤其是阎赴此人毫不留情的肃贪之举。
“李有泉,功臣也,说杀便杀,这阎赴,是在打造一种截然不同的规矩。”
这种近乎苛刻的法度,与明朝官场如今的贪墨成风、党同伐异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渴望吏治清明的士民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黑袍军正在构建一套与大明截然不同的政治运行规则和合法性基础,这远比军事上的胜负更致命。
唐顺之的目光再度落在关于黑袍军鼓励商贸、保护商旅的情报上。
“控制要冲,疏通商路,轻徭薄赋,吸引四方商贾。”
他深吸一口气。
“此乃争利之举。”
明朝财政早已捉襟见肘,依靠加征剿饷等苛捐杂税维持,民怨沸腾。
而黑袍军若能在其控制区内建立起相对稳定、低税负的商业环境,必然吸引大量资本和物资流入,其财力将不断增强。
此消彼长之下,明朝的财政危机将更加深重。
“他想要断朝廷的财路,长此以往,大明军饷何来?民生何依?”
经济基础的动摇,是王朝覆灭的前兆!
最让唐顺之心惊的是黑袍军,亦或是阎赴此人的战略眼光。
“弃虚名而重实利,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专务削弱朝廷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