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孤棋落洛水(1 / 2)

洛阳,那座见证了汉室荣光与衰落的古都,此刻正成为一张无形的棋盘。

林默在成都运筹帷幄,他的目光穿透千里,精确地落在了棋局最关键的几枚棋子上。

他深知,司马懿的权势之根尚未完全深入,曹魏内部的矛盾,便是他最佳的突破口。

许昌的兵动,如同投石问路,虽未造成实质性打击,却已成功扰乱了司马懿的心神。

但真正的杀招,此刻才缓缓展开。

就在司昌兵马异动的同时,千里之外的洛阳,姜维奉林默密令,早已不动声色地重启了那张沉寂多年的情报网。

这张网,曾是蜀汉在魏国腹地的耳目,因战事频繁而一度收缩,此刻却因林默的指示重新焕发了生机。

姜维,这位深谙兵法权谋的殄寇将军,在与林默并肩作战的日子里,已渐渐领悟到,真正的战场并非仅仅在刀光剑影之间,更在于人心与势力的巧妙离间。

他知道,要撼动司马懿这棵大树,必须从内部腐蚀其根基。

林默交给姜维的,是一卷残破的《潜龙纪事》。

这本史籍看似无奇,却在其夹层中隐藏着一段旁人难以察觉的隐文:“洛水西岸,有松柏双立,其一俯而不断,其一挺而不折。”

这是林默前世记忆与今生考据的完美结合。

他曾耗费数月,翻阅无数魏晋典籍,才最终考证出,这“俯而不断”的正是魏国太尉府长史蒋济,他持重守礼,善于制衡,却也深知朝局诡谲,不愿轻易触怒权臣;而“挺而不折”者,便是太尉王凌,他刚烈忠义,怀抱匡扶汉室之志,对司马氏的专权早已愤恨不已。

这二人虽同属元老派,但性格和行事风格却南辕北辙,难以真正联手。

然而,林默要做的,正是将这两枚孤棋串联起来。

他提笔修书两封,并非寻常的策反之言。

一封写给王凌,洋洋洒洒,字字激其匡扶汉室之义,细数司马氏父子僭越之举,暗示其若再不决断,终将悔之晚矣;另一封则递给蒋济,字句间晓以利害,直言司马氏若完全掌控禁军,则魏国朝堂之上,无论是宗室亲贵,还是士族元老,都将沦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这两封密信,由阿蛮亲自译成了魏宫秘语,这种古老的密码格式,只有少数掌握其中奥秘的旧汉遗臣才能解读,极难被截获破译。

随后,信件交由潜伏在洛阳漕运码头的蜀谍,以最隐秘的方式递送出去。

林默深知,对付司马懿这样的老狐狸,不仅要料敌先机,更要攻心为上。

数日后的一个深夜,洛阳太尉府。

蒋济的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眉宇间紧锁的忧虑。

他手中正握着那封来自蜀中的密信,信纸轻薄,却重逾千钧。

信中开篇,便直言不讳地指出:“司马若掌禁军,则诸公皆为案上鱼肉。”这句话如同惊雷,瞬间击中了蒋济心底最深处的担忧。

他一直忌惮司马懿,却苦于没有确凿证据,更无力阻挡其日益膨胀的野心。

但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信末的预言。

林默依据前世记忆,将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三步政变路径精准描绘出来:“司马懿回京后,必先夺武库,次控掖庭,再废少主!”这三步,环环相扣,直指要害,一旦完成,魏国朝堂将彻底沦为司马氏的傀儡。

蒋济的手颤抖起来,冷汗顺着额角滑落。

这根本不是寻常的离间之策,这是一种近乎天机的预言,将司马懿的野心与步骤剖析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寒而栗。

他顾不得深夜,猛然起身,冲着门外大声唤道:“速去,请太尉大人过府议事!就说……有十万火急之事!”

片刻后,披着沉重铁甲,腰间佩着一柄长剑的王凌,大步流星地走进了蒋济的书房。

他脸上带着一丝不耐和怒火:“子通,深夜唤我前来,莫不是又劝我忍让?司马老儿已经欺人太甚,我王彦云决不能再坐视不理!”

蒋济并未答话,只是将手中密信递了过去。

王凌接过,狐疑地看了一眼,当他读到林默对司马懿政变三步的预言时,脸色骤变,握剑的手青筋暴起,发出一声怒吼:“混账!这老贼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我这就点齐旧部,直奔洛阳城外,斩了这乱臣贼子!”

他作势就要离去。

“且慢!”蒋济急忙拦住他,语气中带着一丝苦涩与无奈,“彦云兄且息怒。今主少国疑,人心浮动。我等若此刻贸然起兵,反倒坐实了‘勾结外臣,图谋不轨’之名,给了司马懿光明正大铲除我们的借口!”

王凌一怔,是啊,他空有一腔热血,但曹魏朝堂之上,并非只有司马懿,还有许多骑墙观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