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参赞机务(2 / 2)

杜琼捧着册子,手指微抖:“军师,老兵所述四十余处隐患确凿无疑,另有二十余处待再探……其中三十七处,官图全然未载!”

林默立于院中,风吹起衣袂,指尖仍残留昨夜抄图的墨痕与羊皮的涩感。

他知道,民心不是工具,而是活水源头。

返程马车上,颠簸起伏。

窗外稻浪初绿,蛙鸣隐隐,阳光穿过云隙洒在田埂上,斑驳跳跃。

林默闭目静坐,脑海中浮现出那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他们不曾读兵书,却懂得战争最根本的法则:活下去,活得更好。

他忽而睁眼,对书记官下令:“立刻收集整理此行所得!凡民间创新之举,无论大小,尽皆录下!”

于是,《庶民创制录》开始成形:某村老农以陶瓮密封发酵苜蓿,制成青贮饲料,马匹越冬草耗减半;某屯木匠父子巧制竹片减震装置,双轮车行崎岖山路,物资损耗降三成……这些闪烁着烟火智慧的创举,被分类归档,字字带泥,句句含温。

半月之后,林默再度手捧策文,步入丞相府。

这一次,他呈上的不再是单一策论,而是一份正文与附录并重的完整方案。

诸葛亮翻阅良久,目光在那些稚拙却精妙的图纸上久久停留,忽而轻叹:“百姓苦中求活,竟也能巧夺天工。”

在正文开篇,林默写道:“昔者子房,于宴席之上,借箸为汉王代筹天下;今臣林默,愿借蜀中万民之智,为丞相以定北伐之功。”

烛火噼啪作响,书房寂静如渊。

终于,诸葛亮提笔饱墨,于策尾写下力透纸背的批语:

“策不在高,能行则灵;人不在贵,有志则成。此策,可为后世法。”

随即,一道震动朝野的命令自丞相府传出:“即日起,军师祭酒林默,兼领‘参赞机务’之衔,凡每月初五、十五,入府议事,与闻国之大政。”

消息传开,朝野侧目。

而就在命令下达第三日清晨,凛冬余寒未散,武都马场之外蹄声如雷。

千匹河西良驹踏破晨霜而来,鬃毛飞扬,鼻息喷出滚滚白雾,万蹄叩击大地,轰鸣震荡山谷,仿佛为一场新局奏响序曲。

当天午后,八百里加急文书送达军营,正式授衔。

第三日黎明,一封素色请柬悄然置于案头,隶书端方:春分日,丞相府,双五议事会。

林默执柬不语,指尖抚过纸面纹理。

窗外东风渐起,吹动檐角铜铃,叮咚悠远。

那里没有刀光,却步步惊心;无人披甲,却杀机暗涌。

大殿之内,空气仿佛凝成了半透明的琉璃,沉重而清冷,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吞咽寒霜。

烛火在铜兽口中微微颤动,光影如蛇游走于梁柱之间,映出百官衣袍上细密的金线与甲胄边缘泛起的幽蓝冷光。

每一道目光,都似淬了火的针,刺向那个立于百官之前、却又超然于武将之列的年轻身影——林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