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国之重托(2 / 2)

他知道,这是国家在为应对联邦的“钢铁洪流”威胁,进行一次前瞻性的技术预演和战术革新。

这个任务,将直接推动龙国在精确制导武器小型化、单兵作战装备和非对称打击能力等多个领域的全面进步。

“其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是微电子领域。”冯振国再次将目光落在姜晨身上,语气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中央要求,凤凰厂要牵头‘磐石计划’项目组,必须在‘利剑’演习前,为演习指挥系统,提供第一批全国产的、具备高速运算能力的‘争气芯’!”

“争气芯”!

这三个字,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磐石计划”成员的心脏!

“争气芯”,意味着他们要用自己亲手制造的芯片,来替代那些长期依赖进口的、随时可能被卡脖子的西方芯片。它代表着国家在微电子领域的自主可控,代表着龙国科技的尊严!这不仅仅是为演习提供硬件支持,更是向世界宣告,龙国在最核心的科技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冯振国继续解释:“姜晨同志,中央对你的‘主动光学补偿系统’构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战略前瞻性的、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颠覆性技术路线。但是,要实现这个构想,需要一颗运算速度远超我们现有计算机的‘大脑’,还需要一套能进行纳秒级响应的‘神经肌肉系统’。这些,都需要芯片技术的突破。”

他看向姜晨,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中央希望,你能在‘利剑’演习上,向世界展示,我们龙国人,不仅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导弹,更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大脑’!这个‘大脑’,就是你们的‘争气芯’!”

听完冯镇国的话,姜晨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一种被国家如此信任所点燃的、熊熊的斗志。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任务,这是国之重托!

这是将国家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国运,压在了他们肩上。

要为演习指挥系统提供“争气芯”,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主动光学补偿系统”的核心计算单元,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可实际运行的硬件。

这要求他们不仅要设计出先进的芯片架构,更要解决1981年龙国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难题:从高纯度硅材料的提炼,到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关键工艺的突破,再到封装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这颗“争气芯”的性能,必须达到甚至超越当时西方主流微处理器的水平,才能满足演习指挥系统对高速运算能力的需求。

会议结束后,姜晨没有丝毫耽搁。

他立刻召集了“磐石计划”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包括林浩所长和王老。

他们是那群刚刚经历了“铸魂”洗礼的“驯光者”,是那群在废墟上重新燃起希望的勇士。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姜晨身上,等待着他的指令。

他们知道,一场新的战斗即将打响。

姜晨没有多说,他只是将冯振国带来的那份红头文件,放在了实验台最中央的位置。

那鲜红的印章,那庄重的文字,在白炽灯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

文件上“特级工程”、“无限开火权”等字眼,清晰可见,每一个字都像一面战旗,在无声地飘扬。

“同志们,”姜晨的声音平静,“文件,你们都听到了。多余的话,我不想说。”

他环视着一张张重新燃起光芒的、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这些面孔,有的还带着疲惫,有的写满了求知欲,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战斗的渴望。

他们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刚刚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又在姜晨的带领下,重新找回了方向和信念。

“国家把未来压在了我们身上,现在,又给了我们一个必须完成的死命令。”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吼出了那个凝聚了所有怒火、所有不甘、所有希望的字。

“干!”

“干!!”

“干他娘的!!”

整个团队的热血,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

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愤怒,所有的不甘,都化作了一股冲天的、要将整个世界都烧出一个窟窿的豪情壮志!

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洗刷耻辱,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赢得真正的尊严!

他们要让那些曾经嘲笑他们、算计他们的敌人,亲眼看到龙国人是如何在废墟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一座座科技的丰碑。

林浩所长坐在轮椅上,看着眼前这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老泪纵横。

他知道,这支队伍,真正地浴火重生了。

他曾因自己的固执而几乎葬送了项目,现在,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他看到了姜晨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和领导力,也看到了团队中,那种被彻底激发出来的、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王老也激动得双手颤抖。

他看着姜晨,看着这个年轻人,眼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

他知道,这个国家,有了这样一群年轻人,有了姜晨这样的领路人,未来,可期!

他仿佛看到了龙国科技的星辰大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然而,在巨大的激情和豪情背后,姜晨的脑海中,却依然保持着一丝清醒。

理论突破已经完成,国家支持也已到位。

但从原理样机到能稳定生产芯片的成熟设备,中间还有一条由无数工程难题组成的“死亡之谷”。

“主动光学补偿系统”的构想,需要一颗运算速度远超现有计算机的“大脑”,还需要一套能进行纳秒级响应的“神经肌肉系统”。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极限考验。

“钱,从哪来?”王老的那个问题,依然回荡在姜晨的脑海中。

虽然现在有了“无限开火权”,但要将这些顶尖技术从图纸变为现实,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配套的精密加工设备、高纯度原材料、以及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这些,在1981年的中国,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姜晨没有回答。

他只是默默地看向了自己的“星际军工系统日志”。

那里,超过20亿的积分正无声地闪烁着,如同宇宙深处最璀璨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