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国的战略重心,在姜晨的带领下,正悄然发生着一次深刻的“转向”。
“绞索”行动的寒风,非但没有勒住这个国家前进的步伐,反而如同一剂最猛烈的清醒剂,让高层彻底丢掉了幻想。
独立自主、夯实基础工业的“强基”国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这场“强基”战役的第一个主战场,被选定在了关乎国运民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领域——高速铁路。
铁道部,会议室。
“时速200公里,甚至250公里……这在现有的铁路线上,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铁道部总工程师何瑞祥,一位在铁路系统浸淫了一辈子的老专家,正对着一张地图,眉头紧锁。
“我们现有的铁轨,是‘有砟轨道’。”他用最简单的语言向在座的非专业领导解释着,“就是枕木应付时速100公里的老火车绰绰有余。但一旦速度超过160公里,列车经过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和风压,会像飓风一样,把这些小石子吹得到处都是,造成轨道的不均匀沉降。”
他敲了敲桌子,语气沉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投入天文数字般的人力物力,进行永无止境的、精密的‘捣固’(即重新把道砟砸实、找平)。德国人和日本人早就验证过了,时速200公里以上,有砟轨道的维护成本,将高到无法承受。它跑得越快,‘生病’得越快。这是一条死胡同。”
在座的官员们脸色凝重。
他们都清楚,姜晨总师推动的“京畿快线”(京津高速铁路)示范工程,已经被列为“强基”国策的样板工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条连接首都与最大港口城市、全长约120公里的动脉,被赋予的使命,就是要在龙国大地上,实现“龙国速度”的零的突破。
现在,连最基础的“路”都走不通,还谈何“速度”?
“唯一的出路,”何瑞祥深吸一口气,“就是一步到位,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也最昂贵的‘无砟轨道’技术。”
“无砟轨道”,顾名思义,就是抛弃碎石和枕木,用高精度的混凝土预制板(轨道板),直接铺设在坚实的混凝土道床之上,再将钢轨牢牢地固定在轨道板上。
它就像是为火车,修建了一条平整度达到毫米级的、永不沉降的“F1赛道”。
“但是,”何瑞祥的语气再次转折,充满了苦涩,“这东西,我们既不会造,也造不出来。它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已经不是铁路范畴了,那是航天范畴!”
他举起一根手指:“第一,钢轨。我们需要的是U71M高强度重轨,而且必须是500米甚至1000米一根的‘长钢轨’,以消除接缝。我们现在连百米轨都造不出来。”
第二根手指:“第二,轨道板。那不是普通的混凝土板,那是需要用C60以上标号的高性能混凝土,在误差不超过0.5毫米的精密模具中预制出来的‘工艺品’。这需要什么样的混凝土配方?需要什么样的精密模具?我们一无所有。”
第三根手指:“第三,施工。如何将这些重达数吨的‘工艺品’,以毫米级的精度,一块块铺设在长达120公里的路基上?这需要全套的特种工程机械和激光测量设备。我们……也一无所有。”
三座大山,压得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见氛围有些凝重,一直沉默旁听的姜晨,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何总工。”他平静地开口,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您分析得非常透彻。您说的这三座大山,确实存在。但是,它们并非不可逾越。”
他看向身旁的秘书,秘书立刻将一份文件,递给了何瑞祥。
“关于第一座山,钢轨。”姜晨说道,“鞍钢在攻克‘凤凰-1型’航母钢之后,其特种钢材的冶炼和轧制工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份文件,是凤凰厂材料实验室提供的、关于U71M高强度钢轨的完整冶炼配方和轧制工艺流程。同时,我们自主研发的‘闪光-1型’大型钢轨闪光对焊机组,已经可以实现500米长钢轨的完美无缝焊接。鞍钢那边,下个月就能交付第一批样品。”
何瑞祥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不,这甚至已经不是颤抖了,这近乎是一种生理性的战栗!
他那颗属于老铁路人的、早已被无数技术难题折磨得近乎麻木的心脏,在这一刻,被姜晨那轻描淡写的话语,狠狠地击中了!
钢轨!
还是500米长钢轨!
连带着全套冶炼工艺和焊接机组!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姜总工绝不打无准备的仗!
但何瑞祥万万没想到,姜晨不仅是“有准备”,他简直是把“答案”连同“出题思路”和“印刷机”一起,打包甩在了他的脸上!
这位被誉为“龙国工业之魂”的年轻人,他的手,到底伸得有多长?!
不愧是姜晨总工程师……何瑞祥在心中,只能发出这样的、近乎于叹服的呻吟。
姜晨可不知道何瑞祥在想什么,他继续说道:“关于第二座山,轨道板。这是核心。”
助理随即拿出第二份文件:“这是凤凰厂化工实验室提供的,C60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化配方,以及一种新型的‘自密实’外加剂。它能保证混凝土在无需震捣的情况下,自动流平并填满模具的每一个角落,确保轨道板的最高精度。”
“至于您担心的精密模具,”姜晨笑了笑,“‘红星’数控系统和‘鲁班一号’五轴加工中心,您应该有所耳闻。我们已经成功用它,加工出了‘海龙’战机的钛合金加强框。用这套系统,去铣削制造几套亚毫米精度的钢制模具,您觉得,会有问题吗?”
何瑞祥的呼吸,已经变得急促起来。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听一份技术报告,而是在听一个神话。
“最后,第三座山,施工。”姜晨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我们确实没有现成的铺轨机。但是,我们有这个。”
他拿出了第三份文件,那是一套大型工程机械的设计草图。
“这是我根据‘昆仑’号航母龙门吊的伺服控制经验,和‘玄武’坦克的液压传动技术,整合出的‘京畿-1型’大型轨道板铺设机组的设计方案。它可以像打印机一样,自动、连续、高精度地完成轨道板的铺设和调平工作。”
钢轨、混凝土、模具、数控系统、铺设机械……
何瑞祥之前提出的、那三座看起来高不可攀的万仞高山,就这样,被姜晨轻描淡写地,用三份文件,夷为平地。
“何总工,”姜晨看着眼前这位已经目瞪口呆的老专家,语气诚恳,“我们不需要去模仿德国的博格板,也不需要去照搬日本的新干线。”
“我们有自己的材料,有自己的机床,有自己的工程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些我们自己的东西,铺设出一条属于龙国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钢铁脊梁’!”
“而今天,这条‘脊梁’的图纸,已经齐了。”
“京畿快线”示范工程,全线开工。
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120公里战线上,一场史无前例的钢铁会战。
数万名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他们中的许多人,胸前还佩戴着“基建工程兵”的退役徽章。他们习惯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艰苦岁月,但这一次,他们发现,手中的“武器”,全变了。
吕明,一个刚从铁道学院毕业的年轻工程师,被分配到了第三标段——永定河特大桥的施工现场。
他的导师,是项目经理王铁山,一个皮肤黝黑、嗓门洪亮、走路带风的男人,曾经的铁道兵团长。
“小子,把你那本学生手册收起来!”王铁山拍了拍吕明的安全帽,指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在书本上,建这么一座桥,至少要两年。在这里,我只给你八个月!”
吕明被吓了一跳。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