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质疑接踵而至(2 / 2)

郑将军愣了一下:\"战略打击能力,当然。我们虽然有了蘑菇蛋,但缺乏可靠的远程投送系统。\"

\"正是如此,\"林舟点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我今天汇报的这四项技术。有了变循环发动机,我们的轰炸机可以飞得更远、更快;有了飞翼隐身设计,我们的轰炸机可以安全穿透敌方防空网;有了先进的雷达系统,我们的轰炸机可以精确识别目标并实施打击。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战略能力的质变。\"

\"但是,\"航天部的刘副部长皱眉道,\"你说的这些技术,每一项都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和数千人的努力。我们现在连基础研究都刚刚起步,你怎么能断言我们能在短期内实现这些跨越?\"

林舟的回答出人意料:\"正因为我们基础薄弱,才更需要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避免走弯路。这些方案看似超前,但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步都考虑到了我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

他走向投影屏幕,指着一张材料工艺流程图:\"比如,这种高温合金的制备,我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粉末冶金工艺,而是选择了更适合我国现状的真空感应熔炼加方向凝固技术。它的性能虽然不如最顶尖的粉末合金,但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且制造难度大幅降低。\"

几位材料专家凑近看了看,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案确实巧妙地平衡了性能与可行性。

\"再比如,\"林舟又翻到另一页,\"这种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我没有一味追求全数字化,而是设计了一种专用的模拟计算电路,将大部分处理任务硬编码到电路中。这样虽然灵活性降低,但在我国目前的电子工业条件下,这是一种实用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电子工业部的专家们再次陷入沉思。这种思路确实独特,既避开了当前的技术瓶颈,又保证了系统的核心性能。

尽管如此,质疑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失。

\"林工,\"航空研究院的张副院长抬起头,语气严肃,\"你这些设计固然精彩,但你要知道,航空航天领域没有捷径可走。星条国和北极熊投入了数十年时间和天文数字的资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怎么可能在几年内就实现这样的跨越?\"

\"是啊,\"另一位老专家附和道,\"这些图纸上的东西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工程中会遇到无数你想象不到的困难。年轻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啊。\"

\"年轻人总是容易冲动,\"一位年长的教授摇着头说,\"二十年领先世界?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啊。\"

林舟环视着会议室内众人怀疑的目光,脸上依然保持着平静的微笑。他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切,对这些质疑毫不意外。

\"各位前辈,\"他的声音不卑不亢,\"我完全理解你们的顾虑。确实,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通常需要漫长的积累和巨大的投入。但历史上也不乏技术革命带来的跨越式发展。\"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专家:\"两年前,当我提出'猛龙'坦克的设计方案时,也曾面临类似的质疑。很多人认为那种火控系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事实证明,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我们完全有能力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