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姿态谦卑,以请教学问为名,引出话题,
并“无意”间提及发现旧档中有关似校勘笺条提示风险却未被重视的往事,
轻描淡写地抛出了“浦”字落款和“已阅,无误”的批注。
秦鸣夏初时还不甚在意,
待听清关键信息,
如同被一道惊雷劈中,
拿着书稿的手猛地一颤,
脸色瞬间由古井无波变为惊疑不定,
再由惊疑转为一丝难以掩饰的尴尬与羞惭!
他猛地抬头,目光如电般射向苏惟瑾,
仿似要将他看穿。
这少年…他知道了!
他什么都知道了!
那张被他忽略、
导致后来无尽麻烦和怨怼的笺条,
竟然被这个初来乍到的后生翻了出来!
十几年来,他一直理直气壮地认为主要是浦应麒的责任,
此刻却被这轻飘飘几句话击得粉碎!
那种自以为是的底气瞬间泄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当众(虽然是私下)揭穿老底的难堪。
他嘴唇哆嗦了几下,想说什么挽回颜面,
却发现任何言辞在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
最终只能化作一声复杂的叹息和一句干涩的
“…多谢玉衡提醒。往事…确需细细思量。”
之前的倨傲与冷淡,在此刻荡然无存。
苏惟瑾见好就收,立刻躬身告退。
随后,他又以类似方式寻到浦应麒,
侧重提及“沟通不畅”、“良言被埋没”,
既肯定了其先见之明,
也点出其“未能力争”的些许责任。
浦应麒初时还带着积怨冷哼,
待苏惟瑾点明关键,
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先是闪过一丝“果然如此”的怨气,
随即也意识到了问题另一面
——自己当年若态度更坚决些,
据理力争,或许结果不同。
他看着眼前这个笑容温和、
言辞恳切却句句戳中要害的年轻人,
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那个固执又委屈的自己。
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有被理解的部分,
也有被点破不足的窘迫。
他准备了一肚子指责秦鸣夏的话,
此刻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最终化作一声长叹和一句意味复杂的
“…后生可畏啊。你能有此见识,难得。”
那维持了十几年的、
自以为全然占理的受害者姿态,
在真相和这年轻人的点拨下,
也悄然松动。
之后数日,翰林院同僚们惊讶地发现,
秦鸣夏和浦应麒之间的关系,
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缓和。
虽然依旧没有勾肩搭背,
但相遇时不再刻意扭开头,
甚至会微微颔首。
在公务上,那种刻意刁难、
互相使绊子的情况大大减少。
有一次,甚至有人亲眼看到,
就一份诏书草稿的用词,
秦鸣夏破天荒地主动询问了浦应麒的意见!
虽然浦应麒只是板着脸回了几个字,
但这已是破冰之举!
“奇了怪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是啊,这两位老大人怎么突然…和气了?”
“莫非是苏状元…?”
有消息灵通又敏锐的人,
将目光投向了那位依旧每日埋首案牍、
神情平静的新科状元。
虽然无人知晓具体发生了什么,
但那种笼罩翰林院多年的压抑氛围陡然一松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
众人看向苏惟瑾的目光,
不禁多了几分探究与更深层次的敬佩。
能将这二位十几年的坚冰都悄然融化,
这位状元郎,绝非凡品!
面对同僚们探寻的目光和隐约的猜测,
苏惟瑾始终淡然处之,
仿佛那件震动翰林院上层关系的事件与他毫无干系。
他依旧每日读书、校稿、撰写公文,
专注于自己的事务,
那份举重若轻的从容,
与两位老翰林之前看似强硬实则僵持的“装逼”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他眼中,化解这场积怨,
不过是清除了一块影响工作效率的绊脚石,
顺便收获了两位资深前辈的人情,
仅此而已,并不值得夸耀。
而秦、浦二人心中清楚,
他们欠了这位年轻状元一个巨大的人情。
他不仅找到了真相,
更用最体面的方式,
保全了他们的颜面,
给了他们一个和解的契机。
这份智慧、手腕和善良,
让这两位翰林院的老资格,
在心中默默地将苏惟瑾的位置,
拔高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程度。
翰林院的空气,终于顺畅。
而苏惟瑾,则在不声不响间,
轻松收获了实权派的好感与支持。
人情练达之用,初显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