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51章老翰林积怨冷战,新状元巧

第151章老翰林积怨冷战,新状元巧(1 / 2)

翰林院的日子,

表面如古井水,波澜不惊。

苏惟瑾每日点卯应值,

埋首案牍,态度恭谨勤勉。

然而超频大脑赋予他的敏锐观察力,

却让他很快察觉到这清华之地下,

潜藏着一股不和谐的暗流。

焦点在于两位德高望重的老翰林:

侍讲学士秦鸣夏与修撰浦应麒。

这二位,堪称翰林院的两尊“门神”,

资历深厚,学问渊博,

却也因十几年前的一桩旧怨,势同水火。

两人不仅从不同室办公,

廊下相遇形同陌路,

更麻烦的是,

他们各自的拥趸和受其影响的庶吉士、

编修们,也隐隐分为两派。

但凡涉及需二人协作或意见的事务,

必定互相掣肘,推诿扯皮。

秦派的人拿了文书去找浦应麒用印,

能被他用“字迹不清”、“格式微瑕”等理由晾上半天;

浦派的人去请教秦鸣夏问题,

也常被不咸不淡地以“典籍自有明载,何须多问”挡回来。

整个翰林院因此效率低下,

气氛压抑,众人苦不堪言,

却无人敢置喙这两位“老资格”的是非。

掌院学士似乎也无可奈何,

只能尽量将二人的工作分开,息事宁人。

秦、浦二人则依旧我行我素,

凭借其资历和学问,

稳稳占据着翰林院的“山头”,

享受着众人表面上的敬畏,

也默认着这种因他们而起的僵局,

颇有几分“离了我,

这事就办不成”的倨傲。

苏惟瑾心中好奇,

便不着痕迹地向孔侍读打探。

孔侍读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

“玉衡老弟眼尖。

秦、浦二位前辈啊…

唉,早年间,他俩本是同科进士,交情莫逆。

可惜啊,约莫是正德十年,

二人奉旨协同编修《孝宗实录》时,

出了一桩纰漏……

事后两人互相指责,

都认为是对方的疏忽……

自此便结了怨,十几年了,

老死不相往来。”

原来是陈年旧怨,

还是因公事而起。

苏惟瑾了然。

超频大脑却对此产生了兴趣。

一个被搁置了十几年的学术公案?

或许…有迹可循?

他并未立刻行动,

而是依旧每日兢兢业业完成份内工作,

甚至主动承担更多查阅档案、

校对旧稿的“苦活”。

这些工作让他有充足的理由,

频繁出入翰林院的档案库和皇史宬。

同僚们见这位风头正劲的新科状元如此“识趣”,

甘愿做些“不入流”的琐碎工作,

有的暗自点头,觉得他懂得藏锋;

有的则不以为然,

认为他到底是年轻,

被这些老资历的气势压住了,

只敢埋头做些边角料。

甚至有秦、浦两派的年轻翰林,

在背后窃窃私语:

“瞧见没?连苏状元在这二位面前,

也得夹着尾巴做人。”

“可不是嘛,资历摆在那儿,

学问摆在那儿,谁敢去触那霉头?”

这些议论,无形中更烘托了秦、浦二人积威之重,

以及解决此事的难度。

唯有苏惟瑾自己知道,

他是在利用超频大脑的海量信息处理能力,

进行一场无声的侦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

数日后的一个下午,

就在一堆即将被清理掉的、

满是灰尘的废旧稿纸和校对记录中,

苏惟瑾的目光骤然定格!

那是一张泛黄的校勘笺条,

夹在一本几乎被遗忘的《孝宗实录》初稿残本里。

笺条上的字迹潦草,

指出某段记载的时间线疑点,

落款一个“浦”字,

批注人一个“秦”字,

日期恰在纰漏被爆出前几天!

而朱笔批注赫然是:

“已阅,无误,照原稿。”

超频大脑瞬间推演还原真相:

浦应麒发现问题并提出警告,

秦鸣夏自信(或疏忽)未采纳,

最终错误酿成,双方互相指责,陷入僵局。

找到了!这小小的笺条,

便是破局关键。

策略瞬间制定:

私下点拨,给足台阶。

翌日,苏惟瑾先寻到秦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