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生家长口中,“粗心马虎”是个高频词。家长们一起聊天,经常说:“我家孩子就是粗心,他竟然分不清楚3和5!”或者“我家孩子啥都会,就是写作业、考试的时候马虎!”
该怎样改正孩子粗心马虎的毛病呢?很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粗心就着急上火,忍不住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粗心?怎么连这么大的错误都意识不到?”有些家长甚至会采取一些过激的纠正方法,比如孩子写错了一个字,就罚他抄上一百遍。这么做一点用都没有,孩子不高兴,家长也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其实,粗心马虎只是表面现象,家长不妨先想一想造成孩子粗心马虎的原因。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看看孩子的粗心是不是读写障碍导致的。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孩子,发现他看不明白老师教的字符,或者不能清晰辨认两个相似的数字或文字,下笔时手眼也不协调,那么孩子很可能存在读写障碍。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其次,排除了生理原因,接下来要看看粗心是不是学习问题导致的。家长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作业写错了,但是当被问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他又恍然大悟。这是知识学得不扎实的表现,换句话说,孩子并没有掌握知识点,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学会了,但疏忽了”。而如果孩子经常审题不明,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这表面上看起来是粗心,其实是因为阅读理解能力不够。面对不同情况,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针对性辅导。
最后,孩子的粗心还有可能是家长导致的。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孩子脑子灵活,反应也快,学习起来感觉很轻松,但就是做作业和考试总是出错,要么少写一个小数点,要么多写一个零。就是这些小错误,导致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妈妈就一直叮嘱他“别粗心,要细心”,结果到初中了,孩子的毛病也没改。
这位妈妈很奇怪:在家里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给他创造最好的环境,让他专心读书,为什么他还是这么不用心呢?而且不仅是在学习上,孩子在生活中也很马虎,丢三落四——上课忘记带课本、考试忘记带笔,诸如此类。为此,妈妈都快愁死了。
其实,这个孩子的粗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小时候,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做事习惯,只注重学习,不注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再加上一直对孩子施加不好的心理暗示——“你就是粗心马虎”,孩子当然很难改正。
搞清楚了原因,家长怎么做才能改善呢?
第一,家长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作“罗森塔尔效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了一所学校,随机从班级中抽取了18名学生,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罗森塔尔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经过科学测定,这18名学生都是高智商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他发现这18名学生的表现的确超过了一般学生,有很大长进。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效应。
这个实验带来的启发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相信孩子,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他就会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家长希望孩子认真、细心,就不要用“粗心”这样的词去指责他。如果家长总是反复说“我孩子很粗心”,或者在心里这么想,日子久了,孩子可能会真的变得粗心。所以家长要反过来,多去发现孩子细心的地方,多表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