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梁衡给中学生的作文课(全3册) > 第一讲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二为方针——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

第一讲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二为方针——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2 / 2)

我们再反过来看一下,生活中哪些文章不能算好文章。

第一种,一味地追求美感,我们叫它是削足适履。

二〇一五年社会上有一件很轰动的事情,某市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开会,人大常委会主任作的报告却是一首六千字的五言长诗。大家议论很多,网民说你能用五言诗把你的工作全部报告出来吗,明显是为了凑字、凑韵,你肯定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讲出来。比如经济数字怎么用五言诗讲,解释人大代表和群众提的问题怎么用五言诗来解释。这显然是一种作秀,并不能全部传达出工作内容。

第二种,空喊口号,自以为有思想,其实没有内容,是狐假虎威。

我在报社值班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市委书记写的短评,探索怎么任用干部。我觉得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空了,既没有思想,也没有美感。一共就一千字的文章,里面却连说了十三个“要”字,要建立目标体系,要围绕中心,要严格考核,要有考核办法,要兑现奖惩,要考核使用挂钩,要照顾情绪,要优先提拔好干部,等等。像这样的文章,是典型的假大空,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读。

那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既有思想又有美感呢?可以的,就是如实表达你的真实体会。最好是别人过去没有说过的,然后你用一种美的文字表达出来。br>

我想,要造就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却在一直使用的手段。凡人素质中的胸怀开阔、志向远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确实要借凭高御风、采天地之正气才可获得。历代帝王争上泰山除假神道设教的目的外,从政治家的角度,他要统领万众治国安邦也得来这里饱吸几口浩然之气。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将军、诗人,他们都各怀着自己的经历、感情、志向来与这极顶的风雪相孕化,拓展视野,铸炼心剑,谱写浩歌,然后将他们的所感所悟镌刻在脚下的石上,飘然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大家应该能够感觉到这段话的气势,一直贯下来,表达了一种壮怀激烈的思想。

;毛泽东除了会打仗,他的文字也是大家所公认的。时候还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上,翻开课本看到一个影印图像,上面是像小蚂蚁那样大的字。我因为好奇才看它,但是一看就看进去了,也就几十个字。

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

大家看,首先这里面有四个词(组)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讲很新鲜:欣欣向荣、甚嚣尘上、愁眉锁眼、打入闷葫芦。而且这四个词(组)又可分成两组,“欣欣向荣”和“甚嚣尘上”显然是来自于文言文,后面的“愁眉锁眼”和“打入闷葫芦”,显然是来源于群众的口语。后来我回家翻大人的《毛选》,慢慢地读了进去。他在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时候,用了一段像诗一样的文字,讲革命**一定会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些深刻的比喻,传达了他豪迈的革命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中国历史上凡是既有思想、又有美感的文字,不管经过多少年的风雨,仍然能够留下来。有一次,在一个文史知识讲座上,我主讲范仲淹,顺便说了一下我认为的中国历史上的十篇美文。结果一个出版社就抓住这个题目,约我整理出版了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我把书中的美文标准说一下。

这些文章要有两个标准,第一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在他以前别人没有提出过,两千年来我们还承认,还在用。第二是文章里面一个新的词汇,或者一句话,是属于他的创造,两千年来这个话我们还在说,词还在用,而且收到了辞典里面。这两个标准是非常非常难的。

第一篇是贾谊的《过秦论》,他讲一个政权为什么灭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是他说的。第二篇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讲到人为什么活,为什么死,最有名的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他几个词,像“救死扶伤”“拾遗补缺”“一家之言”“士为知己者用”,都是这一篇文章里的。第三篇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大家熟悉的“鞠躬尽瘁,死后后已”出自于此。第四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讲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第五篇是《谏太宗十思疏》,大家熟悉的“居安思危”是这里面的。第六篇大家更熟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面还有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民国时期林觉民的《与妻书》,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么一直贯穿下来,大家可以看出思想加美感,造就了好文章。

我们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文章写作就是两个目的,第一为了思想,传达思想内容。第二为了美。读者可能会问,刚才你不是讲到还有知识、信息、消遣、刺激等需求吗?一般来讲,消遣类的东西,会由一些通俗的,甚至是低俗的读物去承担;信息类的由报纸、杂志来承担;知识类的由专业的书本来承担。作为短篇的文章,所承担的主要是传达思想和提供美感,我们不可能让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讲多么深厚的专业知识,也不可能每天传达一些易碎的信息,那就成新闻了。一篇文章只有在传达思想和美感的同时,才能实现文章的价值。

所以,我们提出两个标准,或叫做二为方针: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历史的实践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通观中国的文学史,可以分出两类文章,一类是专业作家的,比如司马相如的汉赋,明清的小品文,近代、现代作家的小说,等等。因为专业作家没有政治家那样复杂的政治阅历,或者艰苦的陶冶,所以他的作品可能情多、文美而思想性差一点。另一类是政治家、思想家的文章,他们的作品一般比较理性,有思想,但这会带来一个缺点,就是在美和情上差一些。

我们所追求的是把这两类作家的优点加起来,既有思想又有美感,既有情也有理,思想和审美并重,情和理并重的绝妙好文。在历史上我们找到了一条脉络,就是像司马迁、唐宋八大家、梁启超,直到毛泽东这样的一个文章脉络。在这一脉里面,我们可以读到既有思想又有美感的好文章。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这很不容易,他们已经成为辉煌的经典。学写文章先从读经典、学经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