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月光。
写诗其实很苦,快乐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什么表达的冲动,诗里面像“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句子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写哀愁、伤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个情,往往都是在这个世界上咽下的苦。刘勰讲“蚌病成珠”。我们今天读诗,有时候觉得美,像一颗颗珍珠。但是想想珍珠产生的过程,就知道作诗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了。
除了黄昏,诗歌里出现比较多的时间是晚上。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有睡不着的愁,所以往往“辗转反侧”之后就“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诗人看着天上一轮孤月,内心被澄澈的月光触动,原有的情绪被激**开来,于是“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饮中八仙歌》)。
月亮经常出现在诗里,但是附着在月光上的情,和具体的情境有关。月亮本身是无情的,但是看月的人有情,于是月亮便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李商隐写过一首《月》: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看见一弯残月就心生惆怅,可能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如意。而通常想到月圆的时候就开心,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李商隐说,月亮未必对人有情。金榜题名的时候,看残月也会觉得美。落第了,或者被贬了,月圆反而让人心里更愁。张泌有一首《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月亮未必多情,只是诗人把自己的心情投射到了月亮上,才觉得月亮是多情的。
因此月光在诗里怎么变化,纯粹是依赖作者彼时彼刻的心境。
我们这里谈两种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和月亮有关的情感。
第一,月亮往往和永恒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前面在讲怀古诗的时候提到过。“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是不变的,但人世是变化的。因此看到明月高悬在夜空,会感受到沧海桑田、人生易逝的惆怅。
第二,月亮还和思念有关。这里的思念,可以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对朋友或者恋人的思念。作客他乡,心里有牵挂,晚上睡不着,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在这个时候是一种联系,你和另一端的联系,“明月何曾是两乡”。你和故乡、朋友、恋人同在这片月光之下。月亮建立起的这种联系有时候会加剧诗人的思念。比如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团圆了,晚上可能大家都在吃月饼、赏月,闻着桂花的清香。可是王建说什么呢?他说“今夜月明人尽望”,大家都在望着天上的月亮,可是“不知秋思落谁家”。有的家庭是团圆的,团圆的人望着月亮,天上的月亮也是圆的,他们感受到的是欢乐。可是还有人并没有回家,他眼里的月亮,大概并没有那么圆满吧。当然诗人在这里指的是自己了。所以有时候月亮虽然建立起了自己和故乡、和他者的联系,但反而会加剧内心的思念。“举头望明月”,就会情不自已地“低头思故乡”了。
我们来看杜甫的这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