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团队,会倾注全部心血,确保这部电影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巨大成功。
只要电影成功了,市场的信心、资本的追捧自然会蜂拥而至。
届时,二期的增资扩股,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他指向窗外那片喧嚣的工地,目光仿佛已穿越时空,看到了未来的繁华盛景:“一期,是我们扎下的坚实根基。二期,我们将重点建设沉浸式主题游乐设施、大型水上舞台、特色商业街和主题酒店。
我们要让游客不仅能‘看到’电影里的场景,更能‘走进’电影,亲身体验中华文明的奇幻魅力。
我们有最好的创意、最强的合作伙伴、以及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巨大市场机遇。这个项目,一定能成!”
王盛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每个人的心中。
既有对现实的清晰认知,更有对未来的磅礴自信。
毕竟蛋糕已经做起来了,就不是画大饼。
韩三坪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赏。
京城的官员们交换着眼神,暗自庆幸当初力排众议将项目落在怀揉的正确性。
怀揉县的领导们更是激动,仿佛已看到税收、就业和城市名片的飞跃。
成龙紧紧握住王盛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想要的,就是一份能够传家的物业。
这是人之本性。
在物质丰裕、名望达到顶峰之后,会忍不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与安全感——建立一个可以超越个人生命周期、惠及子孙后代的家族基业。
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根植于母体文化的实体产业,正好完美地满足了他的这一深层需求。
成龙不是没想过在美国或其他地方搞类似的东西。
凭借《红番区》、《尖峰时刻》系列的成功,他已是好莱坞最顶级的亚裔明星,片酬和影响力都位居一线。
他完全有资本在海外投资。
但他在美国待得越久,见识得越多,内心那个清醒的声音就越发清晰。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无论多么努力,多么成功,在好莱坞那个由华尔街和传统白人精英构筑的体系里,他永远是一个“耀眼的外来者”,一个被消费的“东方符号”,几乎不可能真正混进那个封闭的、掌握着核心资源与话语权的顶层圈子。
他的成功,是基于他目前独一无二的动作喜剧和个人拼搏,但这种成功有其天花板,缺乏文化的根脉和社会的纵深,难以转化为稳固的、可传承的基业。
这种感受,在2001年前后尤为强烈。
尽管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中国功夫”,但在好莱坞的叙事体系里,他依然时常被定型。
他渴望一个能完全体现他个人意志、承载他文化根源的项目,而不仅仅是扮演一个被设定的角色。
千禧年初的好莱坞,种族多样性议题远未像后来那样被重视。
亚裔电影人想要主导大型制片项目或涉足主题乐园这样的重资产领域,难度极大。
迪士尼、环球等巨头早已瓜分了市场,不会轻易让一个华人明星成为他们地盘上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成龙敏锐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变。
整个国家蓬勃向上的朝气与庞大的市场潜力,与他记忆中几十年前离港闯荡时的景象已天差地别。
在国内,他不仅是巨星,更是被奉为“国宝”的文化使者,拥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话语权。
1997年港岛回归后,像成龙这样有远见的港岛艺人,已经开始将事业重心向内地转移。
他看到了与内地强大资源结合的巨大可能性。
因此,当王盛提出“成龙快乐园”这个构想时,它瞬间击中了成龙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合作,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将个人IP与“中华文明”这个宏大的主题绑定,建设一个实体乐园,这极大地提升了他个人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度,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电影明星范畴向着“文化地标缔造者”的更高层次迈进。
这正是一条通往“传世”的道路。
在这个项目中,他是代表国际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平起平坐的核心合伙人,是项目的灵魂人物之一,拥有巨大的话语权。
这与在好莱坞听命于制片公司的感觉截然不同。
他是在亲手“创造”一个王国,而非“参与”一个项目。
他带着巨大的国际声誉归来,与王盛的本土商业智慧、韩三坪的体制内能量以及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形成完美互补。
这是一种强强联合,是他在海外无法复制的优越条件。
所以,成龙此刻的激动、承诺和紧握的双手,背后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国际巨星,在历经海外浮沉后,审时度势,做出的一个关乎未来数十年家族事业与文化传承的战略抉择。
他押上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他后半生的声誉和事业重心,他坚信,只有在这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故土上,才能实现他那个“建立传家基业”的终极梦想。
成龙未来参股的耀莱成龙国际影城、“成龙传奇”主题店等项目,和他目前参股“成龙快乐园”的动机大差不差。
但“成龙快乐园”可比那些项目牛逼多了。
王盛能拿出这么大的一个位于京城范围的地产项目让他入场,还是以他为核心,成龙都不知道该怎么报恩了。
有些东西,不是成龙想投资就能投资的。
在成龙的视野里,或者说他掌握的信息里,内地未来必然崛起。
上个月随着京城成功申奥,“成龙快乐园”规划的1000亩用地跟着也升值了,这更是强有力的佐证了成龙的预测。
于是乎,王盛带他入场的恩情也就更厚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