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功夫足球》的热映。
2001年7月13日,星期五。
对于华夏大地而言,这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前一天《功夫足球》引发的观影狂潮和热议尚未平息,一股更加庞大、更加炽热的民族情感洪流,已随着夜幕的降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奔腾汇聚。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遥远的莫斯科。
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正在那里举行,即将投票决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京城,作为候选城市之一,承载着亿万国人的期盼。
傍晚时分,街头巷尾比往常安静了许多,许多店铺早早打烊,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都透出电视机的荧光。
公交车和出租车上的收音机,也大多调到了直播频道。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屏息凝神的紧张,以及压抑不住的、如同火山喷发前般的躁动。
在大学宿舍、在工厂的职工活动室、在街边的餐馆、在无数个普通的家庭里,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紧盯着屏幕,等待着那个最终结果的宣布。
《功夫足球》的观影热潮,在这一刻似乎也暂时让位于这件牵动国运的大事。
许多原本计划今晚去看电影的年轻人,也选择了守在电视机前。
中影盛世影城的各个大厅里,晚场电影开始前的贴片广告时段,也全部切换到了泱视一套的直播信号。
影城管理层特意做出了这个安排。
当萨马兰奇走向演讲台时,原本有些嘈杂的影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所有观众,无论年龄,都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目光聚焦在那小小的、却关系重大的信封上。
“Thegasofthe29thOlypiad2008areawardedtothecityofBeijg!”
当“Beijg”这个词通过萨马兰奇的口,清晰地传遍世界,也通过泱视的直播信号,瞬间传递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时——
“轰——!!!”
巨大的、足以掀翻屋顶的狂喜欢呼,从千家万户、从广场、从校园、从每一个聚集着人群的地方爆发出来!
在京城,这座申奥成功的主角城市,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鞭炮声毫无预兆地炸响,打破了夜空的宁静,紧接着,更多的鞭炮声、锣鼓声、汽车喇叭声加入进来,汇成一曲喧闹而狂喜的交响乐。
人们涌上街头,挥舞着临时找来的国旗,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激动笑容,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拥抱、击掌,高喊着“京城成功了!”“中国万岁!”
长安街瞬间被欢乐的人群和车辆堵塞,变成了一条缓慢移动的、闪烁着车灯和国旗色彩的河流。
学生们自发地在校园里游行,宿管阿姨也难得地没有阻拦,反而笑着加入了庆祝的行列。
在这一刻,所有的焦虑、紧张和不确定,都化为了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狂欢。
……
这一夜,举国欢腾。
这种席卷全国的euphoria(狂喜)情绪,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功夫足球》前期宣传中,那句“让我们为梦想窒息”的口号,以及将电影与国足冲击世界杯绑定的疯狂营销,在“申奥成功”这个更大的、已然实现的“中国梦”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加积极和令人信服的能量。
“京城申奥都成功了!咱们中国足球冲进世界杯,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这种乐观的情绪,在网络上(虽然此时的网络尚不普及)、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迅速蔓延。
“看了《功夫足球》,又看到申奥成功,感觉今年真是咱们中国的幸运年!”
“没错!电影里功夫队能创造奇迹,现实里咱们申奥成功了,国足这次肯定也能行!”
“走,明天再看一遍《功夫足球》,沾沾喜气!万一抽中世界杯门票呢?”
原本或许还对“票房破亿送世界杯门票”持怀疑态度的部分观众,在民族自豪感的裹挟和对未来的美好预期下,消费欲望和参与热情被彻底点燃。
《功夫足球》不再仅仅是一部喜剧电影,它无形中被裹挟进了这股“梦想成真”的时代洪流,成为了宣泄喜悦、寄托期待的一个文化符号。
……
接下来的周末,7月14日和15日,《功夫足球》的票房非但没有因为申奥成功的热点分流而下滑,反而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