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9(2 / 2)

我闭上眼,想起老周师傅佝偻的背影,想起张叔每天提前两小时来厂里擦机器的习惯,想起那些在车间干了三十年、只会看布色的老工人……

“给我一个月。”我说,“我要亲自跟他们谈。”

王琴皱眉:“你没必要做这些琐事。”

“这不是琐事。”我睁开眼,“这是做人。”

就在我准备推行“柔性转型方案”时,全球经济风云突变。

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元强势反弹,新兴市场资本外流。欧洲能源危机加剧,天然气价格暴涨三倍,纺织业成本骤升。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断崖式下跌,快时尚品牌集体缩减订单。

短短两周内,我们收到七家客户的延期通知,两家取消年度合约,海外应收账款逾期率上升至35。

更可怕的是,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导致合成纤维原料价格腰斩,客户开始大量采购涤纶替代棉麻——而这正是东达的核心优势所在。

王琴连夜召开战略会议:“我们必须转型!关闭两条传统染线,转向功能性面料研发,同时启动AI智能排产系统,压缩人力成本至少30。”

“裁员?”我问。

“优化。”她纠正我,“现代企业管理,不是靠温情维系,而是靠效率生存。”

我看着PPT上那一排排红色预警数据,忽然感到一阵眩晕。

这不再是我在地下室里砍向徐涛的那个夜晚,也不是在天桥上被城管追捕的逃亡少年。这是一个庞大机器的生死抉择——每一个决策,都会有人失业,有人离婚,有人孩子辍学。

而我,必须按下按钮。

那天夜里,我独自来到父亲的墓前。

“爸,我终于明白了你当年为什么宁死也不肯贱卖设备。”我低声说,“因为你不是在守厂,你是在守人。”

风过林梢,无人应答。

可我知道,答案早已刻在东达的每一寸土地上:真正的企业,不是资产的集合,而是人心的凝聚。我不能让古浪变成敌人,也不能让工人成为代价。

第二天清晨,我发布全员信:

“各位同仁:

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不会裁员。

我们将启动‘技能重塑计划’,所有受影响岗位的员工,将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免费培训,转向新材料、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新领域。

工资不变,社保全额缴纳。

东达可以倒下,但不能背叛曾与它共患难的人。”

信发出后,全厂沸腾。老工人们在车间门口拥抱落泪,年轻员工自发组织学习小组。

可王琴看完信,脸色铁青。

“你这是在用情怀绑架理性!”她在办公室对我吼道,“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你这样做,股东会起诉你,股价会崩盘!”

“那就崩吧。”我平静地说,“如果成功必须踩着别人的苦难,那我宁愿失败。”

她怔住,眼中闪过一丝陌生:“李晓光,你变了。你不再是那个敢闯敢拼的男人了,你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

“也许吧。”我望着窗外,“但理想主义,才是我们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唯一理由。”

她转身离去,高跟鞋的声音在走廊里渐行渐远。

我知道,我们的裂痕,已经开始蔓延。

而更可怕的风暴,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