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科研进行时(1 / 2)

山林锦翠色,草木吐清芳,蝉鸣穿竹径,暑气伴风藏。

即便夏日山林里满是清凉,也吹不散科研基地里紧张的节奏。

尤其是黎洛屿,自从项目正式启动之后,她的日子过的相当忙碌,一天的时间恨不得能分出八瓣儿来。

尤其是项目刚启动前期,各种问题扎堆冒头,黎洛屿连坐下来喝杯热水的时间都没有。

早上七点开始,一上午一轮各科研室前一日遇到的各种技术卡点、算法优化困难、数据处理难题、理论模型衝突分析等轮番的紧急技术攻坚问题解答。

黎洛屿就就这么淡定的坐在会议室內,手边放著一个搪瓷缸子,身后是一块超级大的白板,方便她写写画画。

“夏总工,我们的卫星供电模块遇到技术卡点,按设计方案,鋰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能力应该能维持8小时,可实际测试只能撑5小时,反覆换了电芯、调整了电路,结果还是一样,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黎洛屿接过实验记录,快速翻到低温测试的数据页,手指停在“环境温度-20c”的標註上,隨即走到白板前画下电池的內部结构:“问题不在电芯或电路,是你们忽略了低温下电解液的离子迁移速率。-20c时电解液黏度会升高,离子移动变慢,导致放电效率下降。你让团队在电池外壳加一层超薄的柔性加热膜,设定温度低於-15c时自动启动,维持电解液在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再把放电保护电压从3.0v微调至2.8v,这样续航应该能达標,下午就能做测试验证。”

问:“基材在低温测试时导电性下降严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答:“这里的金属元素配比可能需要微调,我让新材料实验室的团队下午送几组调整后的样品过来。”

问:“夏总工,我们的耐高温合金遇到了理论模型衝突分析的问题——按现有合金理论模型,添加5%的鈦元素能提升20%的耐温性,但实际测试只提升了8%,模型和实验结果对不上,不知道哪里错了”

黎洛屿走到白板前,画出合金的微观结构示意图:“你们忽略了鈦元素和基体金属的晶界扩散问题。理论模型假设元素均匀分布,但实际熔炼时,鈦会在晶界聚集,反而影响耐温性。调整熔炼温度,在1200c时保温30分钟,促进元素均匀扩散,再测一次,结果应该能贴近模型预期,我把调整后的熔炼参数表发给你。”

“夏总工,我们的信號接收模块有技术卡点,接收灵敏度达不到北斗卫星的要求,排查了天线、电路,都没找到问题,您能帮忙看看吗”

黎洛屿接过模块图纸,指著信號放大电路:“这里的放大器偏置电压不对。灵敏度低是因为偏置电压没落在最佳工作点,导致信號放大时噪声叠加。把偏置电压从2.5v调到3.2v,再搭配低噪声电阻,灵敏度能提升15db,刚好满足要求,你们现在就能拆模块调整,上午就能复测。”

一整个上午,会议室的门开了又关,各实验室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黎洛屿始终淡定地坐在椅子上,要么在白板上推演方案,要么接过设备参数表快速计算,搪瓷缸子被来人碰倒了好几次,她都只是隨手扶起来,目光从没离开过问题核心。

中午就隨意扒拉两口饭,各科室就各忙活自己的项目。而黎洛屿则进入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忙活自己的事情。

晚上想起来了,扒拉两口饭,想不起来了,就在实验室里继续泡著。

黎洛屿把科研攻克最难的部分分给了自己:光刻机。

为什么是她自己主攻这个项目呢,那是因为,光刻机是晶片研发的“卡脖子”核心设备。

要知道,不管是北斗卫星的导航晶片还是计算机项目的核心处理器,都得靠光刻机才能生產,要是没有这个设备,那这两个项目就全成了“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