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鸡下了锅,长山也带着人回来了。
先进门的是大儿子两口子,约莫三十多岁,背着柴火。见到苏真真,夫妻俩都有些局促地笑了笑。
跟在后面的是二儿子一家,夫妻俩年轻得多,身边带着三个孩子:一个十一二岁的姑娘,还有两个男孩,一个七八岁,一个六七岁。
年轻妇人(厨娘的二儿媳)轻推了女儿一把,“还不去灶下给你阿奶搭把手。”
恰好厨娘擦着手从灶房出来,瞧见大孙女被推得一个踉跄,脸色登时沉了下来。
“个没灶台高的丫头片子,能帮啥忙?老大家的,鸡我炖上了,你去再拾掇几个菜。再单煮一份白米饭,今儿有贵客,别抠抠搜搜的。”
阳城地界稻麦兼种,但庄户人家日常还是以杂粮为主。
厨娘在别院给苏真真做了这些时日饭,自然晓得她更惯吃大米。
“好嘞,阿婆!”大儿媳爽利地应道,放下柴火,舀水洗了手,脚步轻快地进了灶房。
大儿子也放下柴捆,默默走到屋檐下拎起靠墙的斧头,闷声劈起柴来。
这夫妻俩看着就是老实人,养出的孩子也透着实诚劲儿。
反观二儿子两口子,眉眼间就透着股精明。除了那小姑娘垂着头不作声,两个男孩都抻长了脖子往飘香的灶房张望。
苏真真方才还留意到,这一家子进院时,除了大人敷衍地跟门口老头子招呼了一声,三个孩子对爷爷竟是视若无睹,大人也未加提醒。
显然,家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老太太。老头子不过是个闲人,孩子们觉得无利可图,自然连面子情也懒得做了。
饭菜很快摆上了桌。门口的老头子直等到所有人都坐定,才佝偻着腰,慢吞吞地走到厨娘身旁坐下。
毫无悬念,苏真真被让到了主位。
厨娘原本有心单独为苏真真开一桌,但让老二回家搬桌子动静太大,怕招村里闲话。
加之苏真真一向显得和气,并非计较之人,厨娘便也作罢,只将两盘荤菜都摆在了她面前。
“苏小姐,您尝尝,都是自家种的小菜。”厨娘嘴上虽这般说着,手上却拿起一双干净筷子,径直将一只鸡腿夹进了苏真真碗里。
苏真真笑着道了谢。待厨娘还想再夹,她却用筷子轻轻拦住。
“我吃一个便够了,剩下三个鸡腿,给孩子们吧。”
厨娘面露赧然,“家里没什么好东西,您这……”
苏真真却已主动将另外三个鸡腿分别夹进了二儿媳那三个孩子碗里。
“您太客气了。我一个空手上门蹭饭的,哪好意思跟孩子们争嘴?”
她笑着打趣,手上却没停,又将两只鸡的鸡爪分别夹给长山和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