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砍的人头太多,城门掛不下啦!
“这不至於,但是张廷尉和车骑將军他们二人,只是少数啊。”面对樊千秋的打趣,丁充国颇有几分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下官听说,那几个领头的行商,是竇丞相、灌中尉、董內史、鄢司直的家奴和亲信”樊千秋直接说出了几人的名字。
“嗯既然你都知道,当真没有半分顾虑”丁充国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他这郡守对这些朝中重臣都有许多的顾忌啊。
“若说没有,倒是我托大,但是”樊千秋笑了笑然后才道,“但是下官得罪他们太多次了,不怕多这一次两次的。”
“—”丁充国有些疑惑,他常年成守边塞,加上这几年军务繁忙,长安城的许多事情他都不甚了解,或者听过又忘了。
“竇婴之侄竇桑林,是下官杀的;灌夫之侄灌阳,也是下官杀的-倒称得上,债多了不压身。”樊千秋云淡风轻笑道。
“—”丁充国眼角一抽,终於想起一些往事,最终才笑道,“樊公,你的这把骨头比本官硬“府君谬讚了,”樊千秋请谢道,他思索片刻,才又问道,“府君,既然下官做得有些过火了,你为何要附署那爱书”
“与你投缘吧。”丁充国似乎想到樊千秋会问这个问题了,回答得很畅快。
“仅是如此吗”樊千秋不信道。
“若我年轻些,亦会像你这样做,但是我老啦,多了顾虑,便会畏手畏脚,也只能给你附署了。”丁充国话中有些苍凉。
“府君不算老,日后定然还能纵马过阴山。”樊千秋想到对方未能在史书上留名,不禁对对方原本的结局多了一些好奇。
这样一个豪爽、直率、耿直、勇武的郡守,究竟是因何而未能在浩大的汉匈之战中留下一笔呢
是因为没有机会,还是因为功名不显,亦或是別的什么原因樊千秋想不出缘由,便更好奇了。
但短短片刻之间,樊千秋便又释然了,能在青史上留名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像卫霍这样將帅,纵观古今,亦无太多吧
哪怕是被世人垢病的李广,哪怕是惨遭横祸的李敢,哪怕败多胜少的李广利,他们能留下一笔,才略恐怕也非常人可比。
大汉肇建近百年,这边郡的郡守前后恐怕有几百人,大多数都像丁充国一样消失在歷史长河中,未留下一字一句的记载。
这不是什么遗憾,而是常態一一歷史极残酷的常態。
想到此处,樊千秋看丁充国的眼神又多了一些尊重,
“纵马过阴山——”丁充国两眼失神地喃喃自语道,“若有机会,马革裹尸,亦是美事。”
“府君,此言未免”樊千秋还想说些劝慰的话,打消此时的苍凉,却被丁充国笑著拦住了。
“罢了,本官只是隨口说说,你我政务还很繁忙,欠你的那顿酒今日也还不了,还得记下,日后再痛饮。”丁充国笑道。
“下官谨记於心。”樊千秋忙答。
“你去做事吧,有本官在云中坐镇,你只管放手做,只是得再谨慎一些。”丁充国眼底有一丝忧色。
“诺!”樊千秋连忙答道,再郑重其事地行了个礼,便走出了正堂。
他不会看见,身后的丁充国对著他的背影微微摇头。
两个多月的日子,眨眼便过去了。
结案的爱书送到长安之后,刘彻龙顏大悦,下詔旌奖樊千秋“办事得力”,亦附带著夸讚了丁充国“识大体,有担当”。
樊千秋发的《货殖禁令》也已经传遍汉塞十一郡了。
与这道《货殖禁令》一同传遍边塞十一郡的还有那个夜晚发生的事情,以及樊千秋的杀名”“
威名”!
是的,起初是杀名,但是越传越远,杀名也就逐渐成了恶名:既然挫败了匈奴贼寇“赚城”的阴谋,获得的自然是威名。
“屠戮”跪请上书进言的大汉黔首此等恶事是绝不存在的。纵使有些流言语,也是胆寒的匈奴狗贼编造出来的谣言。
於是,无人再敢阻拦《货殖禁令》,一个月之內,汉塞十一个郡所有的关市,统统都关停、罢置。
匈奴行商也纷纷离开大汉边郡各城,不敢耽误停留片刻,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便也会被挖去双眼。
当然,单单只靠一道《货殖禁令》,是不可能让所有逐利的汉匈行商绝跡的,还得靠那三千骑兵。
而后,在樊千秋的布置之下,这三千骑兵分成了三十屯,按照既定的路线在云中郡不停地巡视著。
他们一旦发现汉匈行商交易的线索,立刻便会追杀过去,將行商和货物统统拿下,再押回府严惩。
匈奴行商会按照“细作”论处,大汉行商则以“通敌”论处。总之,不管是汉是胡,都逃不了死。
所有砍下来的人头都掛在了城门口,用来告诫那些唯利是图的行商,让他们掂量清楚命和钱敦重。
在关市关停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起码有三四百名胡汉行商丟了脑袋,阴山的南麓便越来越冷清了。
这些人头全都被掛在了云中城四面的城门上,挤挤攘攘,都快放不下了。
在这两个多月里,樊千秋徵辟的文储幣、姜广汉和张德一出力颇多,昼夜不歇地带著骑兵四处巡视,称得上任劳任怨。
他们这几个人对塞內“贩私”的门道了解颇深,捕到的贩私行商是最多的,有时还会设局诱补,將“故旧好友”捕来。
虽然许多人指著他们的脊梁骨骂他们“阴险”,但这三人乐此不疲,甚至还有隱隱攀比爭功之心:这正是樊千秋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