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锦成之机(1 / 2)

沈秀兰记在心里,晚上她给秀竹回信,让妹妹再寄几种中档价位的丝绒样品,特别嘱咐要找光泽度好但价格适中的。

腊月二十五这天,第二包样品寄到。这次有八种丝绒,价格从十块到二十块一米。

沈秀兰每种都做了一小块样品板,挂在店里墙上。

来吃火锅的女顾客都被样品板吸引,这个摸摸那个看看。

沈秀兰趁机做个小调查,记下大家能接受的价格区间。

大部分顾客觉得一百块以下的裙子可以考虑,超过一百五就太贵了,只有少数几个条件好的,表示两三百也能接受。

沈秀兰又用中档料子做了条枣红色丝绒裙,成本控制在六十块。

她让王春梅试穿,在店里走了一圈。

“这个价格合适多了。”赵大娘评价,“颜色也喜庆,过年穿正好。”

但沈秀兰发现枣红色丝绒的光泽不如墨绿色的持久,洗过几次后明显暗淡。

她给秀竹打了第二个电话:“要找既便宜又保色的料子,你问问厂家有没有新工艺的化纤丝绒。”

秀竹在电话那头记下要求:“姐,我明天去东莞找厂子,那边有新开的台资企业,听说料子好还便宜。”

等待秀竹消息的这些天,沈秀兰把火锅店生意交给王春梅打理,自己跑了BJ几家百货商场,看专柜卖的丝绒衣服都是什么价位什么质量。

她发现商场里的丝绒裙最便宜的也要一百二,但料子还不如秀竹寄来的中档样品,贵的要卖到三百多,和她的墨绿色样衣差不多档次。

没过几天,秀竹的第三包样品寄了回来,这次只有三种丝绒,但每种都附了详细的成分说明和价格。

沈秀兰看中一块藏蓝色丝绒,价格只要十二块一米,光泽度却接近二十块的料子。

她马上扯了一米料子去洗,连洗三遍后颜色依旧鲜亮。

她当即给秀竹发电报:“定藏蓝色新工艺丝绒,先寄一百米。”

发完电报回到店里,沈秀兰看见墙上挂的样品板,心里渐渐明朗。

她打算做三个档次的丝绒裙。

窗外飘起雪花,沈秀兰擦掉玻璃上的雾气,看见几个女顾客说笑着朝店里走来。

她们身上穿着时兴的羽绒服,但进了店门,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被墙上的丝绒样品吸引。

沈秀兰迎上去,心里已经算好了第一批量产的成本和定价。

第二天清晨,沈秀兰正在清点秀竹寄来的丝绒样品,林婉如端着豆浆走进来。

她瞥见桌上摊开的各色布料,轻轻放下豆浆碗。

“老板娘,我多句嘴。”林婉如手指轻抚过那块藏蓝色丝绒,“要是真打算做服装生意,得找个靠谱的批发商。我先前在服装厂时,常听老师傅提起锦成行,说是燕京城最老字号的布料批发商。”

沈秀兰抬头:“锦成行?在哪儿?”

“前门大街往西,第三个胡同口。”林婉如从围裙口袋掏出半截铅笔,在账本背面画示意图,“老板娘姓顾,做事爽利,从不以次充好。”

沈秀兰当即决定去瞧瞧。她换上那件墨绿色丝绒裙,外面罩着藏蓝色棉袄,特意把丝绒领子翻出来。

临出门前,她将各种丝绒样品仔细裁成小方块,用别针别在手帕上。

前门大街人来人往,卖年货的摊位挤满街道两侧。

沈秀兰按图索骥,果然在第三个胡同口看见一块黑底金字的招牌:“锦成行”。

门面不大,但进出的顾客都拎着大包小包。

店里比想象中宽敞,三面墙都是顶到天花板的货架,各种布料按材质颜色分类摆放。

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女人正站在梯子上清点库存,呢子大衣袖口挽到小臂,露出半截梅花牌手表。

“请问顾老板在吗?”沈秀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