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中,九五之尊的威仪几乎难以压制年轻的激情。
赵德昭拿著沾染北地风霜与荣耀的捷报,指尖因用力而微微颤抖,他逐字逐句地看,仿佛要將杨业的每一个字刻入心中。
御阶下,文武百官屏息凝神,却能看见官家眼中那难以抑制的、璀璨如旭日的光芒。
“好!好!好!”赵德昭拍著桌案站起身来,连道三声好,一声比一声高昂洪亮,在殿宇樑柱间迴荡,“杨业国之干城!诸位將士,忠勇无双,此乃雪祖宗之耻,开万世太平之不世功业。”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电,扫视群臣,一道道旨意如同金玉掷地,鏗鏘作响。
“传朕旨意,第一,犒赏三军,北伐將士,依功簿重重封赏,阵亡者优加抚恤,朕之內帑,亦可尽数取出,绝不吝嗇!”
“第二,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者,皆减罪一等,普天同庆!”
“第三,翰林院即刻撰文,將此旷世武功,明发天下州县,晓諭四海万邦,並择良工,刻石记功,立於渭水之滨,使后世永志!”
赵德昭说完这些,目光落在薛居正以及礼部尚书身上,他们二人是才定下的负责今年春闈的考官,“今岁春闈在即,朕心甚慰,既然辽国百姓如今皆是朕子民,朕定当一视同仁,特恩准,仅此恩科延缓三月,增加八十人,无论是南边还是北边,但凡朕之子民,皆可参与科考,为我大宋所用!”
赵德昭略一停顿,声音更加清晰,蕴含著一种开创未来的决心,“本届殿试策论题目,朕亲定!”
皇帝会出什么题目,殿中群臣大致也能猜到,无非是如何治理北地,如何安民保境罢了!
“是,臣遵旨!”薛居正同礼部尚书出列领旨,延后三个月春闈,也是为了让北地想要参加科举的学子们来得及入京。
至於到底会有多少人,他们却也不敢保证!
故土才失,真会有人迫不及待为新主效力吗
大臣们从垂拱殿退出,赵德昭也难以抑制澎湃心潮,不及换下朝服,便去向赵匡胤的宫中。
“爹!爹!”赵德昭步履轻快,此刻的他完全不像一个帝王,更是一个考出了好成绩的孩童,著急炫耀自己的成绩。
赵匡胤临窗而立,他从宫人口中早已知晓辽国覆灭的消息,听到声音转头看向殿门。
“捷报!杨业他...灭了辽国!耶律奚底死了!”
赵匡胤脸上带著笑意,上前重重拍了拍赵德昭已然宽厚的肩膀,“捷报,爹已知晓,好样的!”
赵匡胤深邃的眼眸中是宽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儿子手中得以实现,这江山,交得稳妥!
“四郎,”赵匡胤的语气转为凝重,“打天下,靠的是杨业这样的猛將,治天下,尤其是治广袤的新土,靠的是文治,是眼光,是胸襟。接下来你要走的每一步,都比战场上的衝杀更为复杂,对新附之民,要怀柔、要教化,亦不可失却纲纪,朝中难免因为大胜而生骄矜,需你善加平衡引导。”
赵德昭收敛了兴奋,恭敬肃立,“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定不懈怠!”
赵匡胤頷首,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欣慰道:“不过,爹相信你会做得很好,比爹还要好,去吧,去接受万民的欢呼,这是你应得的,记住这一刻的荣耀,也记住这一刻起,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是夜,开封火树银,亮如白昼,朝廷出资,於各处设下粥棚酒肉,任凭百姓取用欢庆,丝竹管弦之声,欢歌笑语之声彻夜不息。
在这片席捲全城的欢腾之下,一股崭新的、致力於融合与建设的巨大力量,已隨著皇帝的旨意开始悄然涌动,一个超越前代的盛世宏图,正伴隨著北地的终极捷报,磅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