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秦家追随(1 / 2)

-

论对北地局势的了解,如今的全天下人,鹿野要说第二,怕是没人敢说第一。

而且她对北地的了解可是连蛮人地界也包含在内的。

当然,只是应付眼前小老头儿的话,也用不着说那么多,鹿野知道他想知道什么,便挑拣着能说的都说了——

由于前面十几年的蛮人频繁侵扰,大量百姓或死伤或南迁,如今的北地地广人稀。

但,在英明神武聪明绝顶武功盖世的边关守将们的带领下,这一两年来,蛮人屡战屡败,已经被打地没了心气儿,尤其是前不久狠戾好战的老蛮王死了,新蛮王上位,新蛮王“据说”是个热爱和平的,至今没有挑起过一次对大魏的劫掠,且就算不考虑他本身意愿,刚刚上位的新王,注意力肯定也大多放在整顿内部上,怕是没什么心思来骚扰大魏北地。

最后,为了增加说服力,鹿野以商队一路南下遭遇为例,向老头儿生动展示了北地与南方局势的对比。

“我们从边关收了货物出发,一路走到京城西边,拢共也就遇上了三波不长眼的山贼土匪。”

“但从京城到杭州,这一路上遇到的劫道的,大大小小起码十几次。”

鹿野这话可没说谎,就是,嗯,如今的北地什么山贼土匪还敢招惹她啊,说是闻风丧胆望之即逃还差不多,这三波也是消息实在不灵通的笨贼,刚好被鹿野当做旅途的小点心笑纳了。

而南方那些层出不穷的劫道的,显然一个个都没听说过鹿野的威名,所以才前仆后继,飞蛾扑火般数不胜数。

秦端听得都有些懵了。

虽然他对北地有些了解,知道如今的北地好像有些不同往日了,但鹿野所说还是有些超出他预料了。

蛮人换新王了?

北地行商竟然比江南还安全?

边关守将英明神武聪明绝顶武功盖世?

……

呃,老头儿觉得脑袋有点晕。

忽然,晕乎乎的脑袋猛地抓住一个重点,浑浊的眸子霎时闪亮,盯着鹿野,说道:“女侠,老朽对北地知之甚少,只知北地有陈蹇之陈大将军镇守——呃,以前还有个平北王,别的却是一无所知了,听女侠说起北地守将英勇事迹,不禁心向神往,不知除了陈大将军外,北地还有哪些有名的将领?除陈大将军外,最骁勇善战的是——”

鹿野干咳几声。

心想你这不是老虎跟前找大王吗?

别说陈蹇之以外了,就是算上陈蹇之,鹿野也一点不觉得自己比他差了( ̄▽ ̄)/!

就是这么自信~

不过,现在可不是嘚瑟的时候,鹿野收敛住得意,很是谦虚又十足稳重地道:

“这说起来可就多了,其实边关绵延千里,许许多多基层的边关守将都是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之辈,不然又怎么抵挡得住蛮人一次又一次的侵袭?如今边关的安宁稳定不能完全归功于一两个名将,而是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守将和底层士兵的努力!”

秦端:……

嗯,说地很对,但是——跟他问地有什么关系?

别欺负他多年不提笔不做文章,这么明显的跑题他还是看得出来的!

不过,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猜测终于可以大致确认了。

他看着眼前的女子。

年纪看上去也就十七八九,顶多二十的样子,跟传说对上了。

力大无比,能拉得动那把全桐县最重的弓,且射术高超,一箭三矢,又对上了。

口音有点儿怪,但大致是京城那片儿的,又又又对上了。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这般的才能和见识,除了传说中的那位之外,上哪里再找出这样的女子?

而且还在他问起北地名将时偏偏闭口不谈那位。

明明之前很是轰动了一把来着,不然也不会他这个江南小县城的老骨头都能听到其威名。

若真是那位的话——

秦老头儿一颗心跟炒茶似的来来回回揉捻灼烧。

——若是时局没乱,哪怕传说中的那位再厉害,他也不会动了投靠的心思。

——若是没有亲眼见到人,哪怕时局再乱,他依旧不会想着投靠。

但看着眼前年不过双十,却隐隐让人无比信服的少女,再想想外面的局势,秦端煎熬的心片刻后便安定下来。

他要带领着秦家在这乱世继续走下去,必须慎重,但也必须当断即断,拥有赌一把的勇气。

年近花甲的老人忽然站直了身子,挺胸敛衽作揖:

“女侠,端愿率领秦家上下千余人追随女侠去往北地,女侠可否同意我等追随?”

-

鹿野自然是同意的。

跟难民不同,这可是人家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的主动投靠啊!

而且不是一穷二白啥都要靠她养,人家有人有钱有武力有知识,可以说,就算秦端不求到鹿野头上,他自己带着族人迁徙到北地,其实也没太大问题——只要不倒霉地正好遇上规模较大的乱军。

选择投靠鹿野,还是在压根不确定她身份的情况下,主动说出“追随”这种明含效忠意味的话,鹿野当然也不是那不解风情的。

于是当即点头,还让商队的人帮忙秦家收拾。

知道秦家家大业大不比流民,收拾东西肯定需要些时间,便决定商队再停留一日等秦家。

秦端感激涕零,立刻就回家动员去了。

虽然他是族长,虽然有把握能让绝大多数人同意,但这到底是安土重迁的大事,肯定还是要做足思想工作的。

好在,秦端的威望和信任度是真的杠杠的,尤其经过前几天收留佃农反而让自家逃过李世清劫掠一事,更是让族人佩服地五体投地,因此,虽然全族搬迁北地的决定一说出来,无数人哗然震惊,但秦端条分缕析地解释了如今局势后,便再没有人反驳。

半个时辰后,包括仆役佃农等在内的秦家上下总共一千零二十六人,全部决定跟随商队北上。

于是所有人都行动起来。

这并不是个简单的活计,收拾行李倒都还好说,最难办的是土地店铺等不动产。

作为深耕桐县多年的家族,秦家最多的财产就是田地,而田地是怎么也带不走的,卖的话,如今的田地哪里卖得上价?暴雨将无数沃土卷走,今年的大多数田地几乎可以说确定颗粒无收,明年料想也不会有啥好收成,想要将田地重新养好,没个几年功夫下不来,可如今又到处都是卖田卖地的流民,田价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秦家这许多土地一流入市场,可想而知会让已经砸穿地板的田价又低到什么令人发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