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光像融化的白银,漫过温泉庄的篱笆,将满院的桂花香酿得愈发醇厚。
聚香居歇业的木牌刚挂上,伙计们就扛着大包小包往庄子赶,红布包裹的礼盒里装着新做的月饼,陶瓮里盛着刚酿的青梅酒,连王师傅新卤的酱鸭都用荷叶裹得严严实实,油香顺着叶缝往外渗。
“姐,这醉蟹得泡足六个时辰才够味!”
张丫头蹲在井边的石板上,往陶罐里码着吐净泥沙的河蟹,青灰色的蟹壳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她往里面倒了半坛绍兴酒,酒香混着花椒、八角的辛香,引得黄狗在旁边直摇尾巴。
何青云正往蒸笼里放月饼,豆沙馅的、五仁馅的、莲蓉蛋黄馅的摆得整整齐齐,面团上用木模印着“中秋团圆”的字样,在蒸汽里渐渐变得饱满。
“再蒸一笼桂花糕,”她对帮忙烧火的何远星说,“你哥哥最爱吃这个,带着路上当零嘴。”
李重阳扛着捆新割的芦苇走进来,叶片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青布衫,身后跟着背着药箱的凌熙,布裙上沾着些草药碎屑,她刚从药圃采了些晒干的金银花,说是路上防中暑用的。
“听说你们要带聚香居的卤料方子去汉寿县?”凌熙放下药箱,往月饼上撒了把新摘的桂花,金黄的花瓣落在酥皮上,像撒了层碎金,“我也跟去,汉寿县多疫病,我能帮着看看病,还能教当地妇人辨识草药,说不定能给卤味添些新方子。”
何青云握着她的手,眉目逐渐舒展开。
“有你在,我心里更踏实,”她笑着往凌熙手里塞了块刚出炉的月饼,“路上咱们正好研究新菜式。”
宴席摆开时,满院的香气几乎要漫出山谷,最惹眼的是长桌中央的螃蟹宴,青花瓷盘里的醉蟹浸在琥珀色的酒汁里,蟹壳被酒泡得微微泛红,掀开时膏黄如凝脂,酒香混着蟹肉的鲜甜,引得孩子们直咽口水。
旁边的香辣蟹堆得像座小山,红亮的辣椒裹着蟹块,花椒的麻香钻进鼻腔,呛得人直打喷嚏却舍不得停筷,还有清蒸螃蟹,白瓷盘里的蟹腿修长,蘸着姜醋汁吃,最能尝出蟹肉的本鲜。
“快尝尝这蟹黄面!”王师傅端着个海碗走来,金黄的蟹黄拌着筋道的面条,油亮的酱汁裹着每一根银丝,他往碗里撒了把翠绿的葱花,“这蟹黄是用十只母蟹剥的,拌上温泉庄的新麦面,香得能咬掉舌头!”
何平安捧着碗蟹黄面,吃得鼻尖冒汗,忽然举起碗对众人笑道:“这面得配青梅酒才好吃呢!”
李重阳连忙打开酒坛,琥珀色的酒液倒进粗瓷碗,带着淡淡的果香,与蟹肉的鲜甜相得益彰。
刘雨兰坐在主位上,看着满桌的笑脸,心中宽慰,她面前摆着盘清蒸螃蟹,是按白云村的做法蒸的,只放了些姜片去腥,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让她心安。
“当年在白云村,中秋只能啃红薯,”她往何平安碗里夹了只蟹腿,“哪想过能有今天,一大家子围着吃螃蟹宴。”
“娘别伤感,”何青云给她斟了杯青梅酒,“等明年中秋,咱们在汉寿县的聚香居分店接着过,让当地百姓也尝尝这螃蟹宴,尝尝团圆的滋味。”
周老汉举着酒杯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俺们佃户给平安大人备了些新收的谷子,带着路上吃,汉寿县缺粮,这谷子能熬粥能做饼,顶饱!”
他身后的汉子们纷纷附和,有人扛来麻袋,里面装着饱满的小米和绿豆,都是庄子里新收的粮食。
张老三媳妇抱着坛腌菜走来,陶坛上贴着红纸条,写着“平安顺遂”四个字:“这是俺腌的酸豆角和萝卜干,路上配粥吃最爽口,到了汉寿县要是缺菜,就捎信回来,俺们给你送!”
李尚书家的公子也赶来了,穿着件宝蓝色的锦袍,手里捧着套文房四宝:“平安兄此去定能大展宏图,这是我家传的狼毫笔,写公文最顺手,祝你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