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厅的屏幕还亮着,第一条模拟推演的数据正在加载。沈逸盯着进度条,手指在桌沿轻轻敲了三下。
后台警报提示音响起。
他点开面板,昨天标记的关键词已经开始扩散。几个小论坛出现了“夜莺团队内部有鬼”的帖子,附带一段剪辑过的语音片段,听起来像是他在指挥时语气不耐烦地呵斥队员。转发不多,但评论区已经有人跟风质疑。
林悦走进来,手里拿着平板。“外面有些声音。”她说,“但也有不少人发视频支持我们。”
沈逸没抬头,只问:“播放量最高的那条是谁做的?”
“一个ID叫‘星火’的玩家。”她把画面转过来,“她做了个合集,叫‘我们相信夜莺’,把过去三个月的比赛高光全剪进去了,还加了字幕解释那次所谓的‘泄密文件’其实是系统生成的诱饵数据。”
沈逸终于抬眼。屏幕上,那个视频下方的留言一条接一条往上滚。
“他们被黑得太冤了。”
“我看了原始日志,访问IP根本不是战队内网。”
“如果这是假的,那我也愿意被骗一辈子。”
他沉默了几秒,然后打开内部通讯频道。“林悦,召集后勤组,五分钟后战术区短会。”
林悦点头离开。沈逸调出粉丝互动后台,发现近两小时涌入上千条私信。大部分内容都很简短,但语气坚定。
“别理那些人,我们信你。”
“你们打得好就行,别的不用管。”
还有人发来手写的卡片照片,纸角都皱了,字迹歪歪扭扭:“哥哥姐姐们加油,我在医院等你们赢。”
会议很快开始。沈逸把几条代表性留言投在墙上。“我们不发声明。”他说,“我们要让这些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林悦立刻明白他的意思。“我们可以做个专题页面,收集粉丝的真实故事,放在官网首页轮播。”
“不只是官网。”沈逸补充,“训练厅的大屏也放。让队员们每天都能看到。”
后勤组的人迅速分工。有人负责筛选内容,有人联系技术组做展示模板。沈逸亲自设定了几条收录标准:必须是真实经历,不能只是口号,要有具体时间、场景和情绪变化。
第一批投稿上线后,大屏开始滚动播放。
有个女生说,她原本因为比赛失利退游半年,看到夜莺在决赛逆风翻盘后,重新登录账号,现在每天坚持练操作。“我不是为了上分,是为了不再轻易放弃。”
一位父亲留言,他儿子是自闭症患者,唯一能安静看下去的就是夜莺的比赛录像。“他不会说话,但每次看到你们赢,都会拍手。”
训练间隙,队员们陆续走进来看了一圈。没人说话,但有人站了很久才走。
第二天早上,替补队员张锐在晨检时低声说:“万一……我们最后还是输了呢?他们还会这样挺我们吗?”
这句话在房间里飘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