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红城的思虑!(1 / 2)

红城的秋日,天高云淡,但宝塔山下的窑洞里,气氛却远不如天气那般明朗。

杨先生披着那件旧棉衣,手指间夹着的烟卷几乎未曾熄灭过,烟雾缭绕着他紧锁的眉头。

桌上摊开着两份文件,一份是胡先生从金陵发回的密电,详细描述了邓贤与蒋瑞元首次会谈的僵局。

另一份,则是一封刚刚通过秘密渠道送达的、来自遥远莫斯城的电文,落款是Gc国际执行委员会。

“又是老生常谈!”

将那份莫斯城来电重重拍在桌上,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烦躁与一丝嘲讽。

“什么w产阶级的坚定立场?什么警惕资产JJ改良主义的陷阱?什么华国革命的根本道路在于城市工人暴动?他们坐在莫斯城的暖房里,哪里知道我们这里山沟沟里的实际情况!”

王先生拿起那份电文,粗粗浏览了一遍,浓眉也拧成了疙瘩。

“国际的同志们,还是更看重陈绍余、凯丰他们那一套啊。认为我们长期扎根农村,是山沟沟里的KS主义,是右倾机会主义。他们担心我们与邓贤的华南势力接触,甚至考虑加入联合政府,是背离了革命原则,向资产阶级投降。”

“投降?”

杨先生猛地吸了一口烟,辛辣的烟气似乎能压下他心头的火气。

“我们死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从赣西到秦北,这一路上流的血,难道是白流的吗?要不是邓贤那边偷偷送来的药品和武器,我们能不能走到这里都难说!现在,国际的先生们轻飘飘一句话,就要我们继续硬拼到底,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这是要我们把革命的本钱全部赌光!”

他的声音在窑洞里回荡,带着一种深切的愤懑与无奈。

事实上,在这个被改变的时间线里,工农军之所以能比原有历史提前数年完成战略转移,确实与Gc国际在特定时期的错误判断和急于求成的指令有关。

当时在苏国和Gc国际内部,以陈绍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占据上风,他们不顾华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盲目要求工农军攻打中心城市,导致工农军在反围剿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提前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远征。

而在这个过程中,杨先生等人基于实际情况提出的灵活战略,往往被斥为保守和逃跑主义。

也正是因为在经历了这种与Gc国际路线的深刻分歧和惨痛教训,使得杨先生、胡先生等中G实际领导者,对来自莫斯城的指示,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甚至批判的态度。

他们更加坚信,必须将KS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华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而现在,邓贤的横空出世及其提出的联合政府构想,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摆脱困境、甚至开辟新局面的历史性机遇,但也让他们面临着来自革命纯洁层面的巨大压力。

“国际方面,恐怕不会乐见我们与一个强大的、非苏式的ZZ军事集团走得太近。”

张普忧心忡忡地说道:“他们更希望华国出现一个依赖苏国、遵循莫斯城路线的革命政权。邓贤的华南模式,太独立,太……异类了。”

“独立有什么不好?”

接替胡先生的工作,刚从与华南代表的秘密接触中回来的刘先生,他的看法更为务实。

“邓贤带来的技术、管理模式,甚至部分社会政策,确实有效,能让国家强大起来。这和我们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并不矛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我们不能因为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就拒绝一切可能有利于革命力量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国家民族进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