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张双喜听后不服气的回道:“父亲,邓贤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有更丰富的资源,更多的人口,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发展起来。”
“邓贤是邓贤,我们是我们!”
张雨亭听着张双喜那高傲的话语,摇着头教育道:“华南离扶桑远,又有海峡屏障,发展空间大。东北就在扶桑嘴边,一动就会引起反应。你要记住,有时候慢就是快。”
虽然有所顾虑,但张雨亭还是允许儿子在一些领域进行试点改革。
毕竟,华南的成就摆在眼前,谁不想自己的地盘发达强大呢?
邓贤通过情报网络密切关注着东北的变化。
当他得知张双喜已经开始推动改革时,对陈念和说道:“这个张少帅有点意思,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未来的合作对象。”
陈念和疑惑道:“大帅为何如此看好张双喜?他毕竟年轻经验不足。”
这以后要发生的事,邓贤身为穿越者自然在清楚不过。
邓贤意味深长地说道:“正因为年轻,才更容易接受新思想。老一辈军阀思维固化,很难改变。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可塑性强。我们要有长远眼光。”
随着与东北合作的展开,华南的产品和技术开始进入北方市场。
华南制造的农机具、纺织品、日用化工品等以质量好、价格适中的优势,逐渐获得北方消费者的认可。
这种经济上的渗透,伴随着文化和信息的交流。
华南的报纸、杂志开始流入北方,介绍华南的发展成就和现代化理念。
许多北方青年被华南的进步所吸引,纷纷南下求学或工作。
邓贤特别指示教育部门:“对北方来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提供优质教育。这些人学成后无论是否留在华南,都将成为现代化理念的传播者。”
在华南的各所大学里,北方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加。
他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接受现代管理理念,感受着与北方不同的社会氛围。许多人思想发生深刻变化。
一次高校座谈会上,一个来自东北的学生感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华国的未来。如果全华国都能像华南这样发展,何愁国家不强大?”
这种软实力的影响,逐渐引起北方各派的警惕。
冯基善得知华南与奉系的接触后,加紧了与邓贤的联络,派出更高级别的代表团访问华南。
同时武都的国众政府也感到不安。
汪季新特意致电邓贤,委婉地提醒:“邓将军,华南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但要注意与地方军阀的交往分寸,以免影响革命团结。”
邓贤回复得滴水不漏:“华南的一切对外交往都是为了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我们坚持一个华国原则,支持国众政府统一领导。”
多方势力的博弈中,邓贤保持着微妙平衡。
既不明确倒向任何一方,又与各方保持接触;既专注自身发展,又逐步扩大影响力。
这种策略看似保守,实则高明。
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华南的稳定发展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各方都有求于它,反而使其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秋天来临的时候,邓贤收到张双喜的一封亲笔信。
信中除了例行问候外,还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派遣一个规模更大的代表团来华南考察学习,重点了解工业管理和军事训练体系。
邓贤看完信,对陈念和说:“看来这位少帅是真心想学点东西。可以同意,但要有选择地展示,核心技术领域不能开放。”
“大帅似乎很看重这个张学良?”
陈念和十分不解邓贤的考虑。
邓贤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华国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有现代化视野,懂得建设而非破坏。张双喜或许有这种潜力。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考验。”
南北之间的互动,正在悄然改变华国的政治格局。
而邓贤,这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正以其独特的眼光和策略,引导着这一变化的方向。